“作为十六大的代表,激动自豪之余,我想起了5年前,我作为十五大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时的情景,当时我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进行高校改革,而仅仅5年,高校改革已取得巨大成绩。现在我和我的同行们,最关注的是高校如何在教育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入世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形势。”日前,当记者采访十六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时,她动情地回忆起了她参加十五大时的情形。
吴启迪是中国高校中首位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校长,也是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女校长之一,曾经创建了被誉为我国高校改革的示范性、标志性工程的“同济模式”,并率先推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吴启迪从1992年开始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95年开始担任同济大学校长。这10年间,她亲身参与了同济大学的发展,也见证了上海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她告诉记者,在5年前十五大召开的前夕,她在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各种问题最后都可归结成一句话:高校太需要改革了。她谈起了一件一直令她感慨不已的事情:她自己是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那时住的大学生宿舍是6个人或者8个人一间,但是直到召开十五大的1997年,许多高校里的学生宿舍还是6个人或者8个人一间,设备也没有什么改善。在十五大期间,来自高校的代表们,议论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加快改革。在十五大召开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了,扩招实行了,还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知名大学,并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如今,过去的筒子楼宿舍在同济大学和上海的高校中早已经成为历史;扩招后,年轻人进入大学的入学率从十五大前的7%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13.2%。这些措施都可以说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直接的实践和体现。
谈到今年参加十六大的准备工作,吴启迪告诉记者,她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到高校中进行调研,和学校的师生以及教育界的同行们进行座谈,了解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过认真调研后,吴启迪认为高校在经历了5年的改革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事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及时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再次为高校改革明确了方向。她告诉记者,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接下来的5年中,同济大学将围绕原先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努力创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同济大学建设成富有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性的现代一流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