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纪念熊还是虐待人
2002-10-16    陈光荣

字体大小: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建起一个街边花园,其中有一面以熊为全部内容的浮雕墙和一座“熊”式小屋。据负责人介绍,浮雕是为纪念几个月前被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的5只熊而造的,以此唤起人们对熊类的爱心(10月11日《现代快报》)。

  这座以熊为主题的街边花园以其鲜明的反对虐待动物的人道主义立场引起社会关注。然而透过人道主义的背后,我却发现刘海洋同学成了最终的被伤害者。

  刘海洋伤熊事件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全国上下几乎众口一词地谴责其不人道行为,他本人也被清华大学处以留校察看处分,并于今年3月26日被取保候审。然而,排除媒体炒作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仅仅是个虐待动物的事件而已。从本质上讲,同1998年南方某动物园狗熊被投毒暴死和屡见报端的游人用塑料袋喂死动物等事件并无二致。刘海洋本人为此已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现在建浮雕墙纪念熊,本意并无不好,但人们看到墙的同时,肯定还要想到“反面人物”刘海洋。这种钢筋水泥的长久“纪念”,对刘海洋来说,不啻于“耻辱柱”。把这种“历史罪人”级别的“纪念”用在他身上,是对其人格尊严的极端侮辱。

  退一步说,刘海洋伤熊事件最多只能算是虐待动物,而南京等地的活牛饲虎商业表演可以说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残杀动物行为。如今造浮雕墙来纪念熊,那么是不是该为被残杀的牛立碑呢?为什么偏要对刘海洋穷追不止、一棒子打死而不肯给予一点宽容?

  刘海洋生活在一个残缺家庭里,心理学家分析伤熊事件时说:“他的伤熊行为是积极主动的,他的意识清醒,心理指向也较清晰,但是他的动机,明显地属于游乐性动机,可能是好奇越轨。”可以说残缺的家庭是导致他心理不健康,从而促成事件发生的内因之一。如果不发生伤熊事件,刘海洋无疑是一个好学生:他在中学时就是全校3000多名学生学习的榜样;上了大学,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而且通过了研究生考试。

  刘海洋不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缺少的是起码的社会道德。以此来看,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和教育方式的不当是促成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因。既然家庭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千夫所指的为什么仅仅是刘海洋一个人而不作全社会的深刻反省?

  建以熊为主题的街边花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对虐待动物。反对虐待动物者的依据就是生命皆平等和人道主义,这一点笔者亦以为是。广义来讲,生命固然皆平等,但是不得不承认,施于动物的人道和用于人的人道却是不同的,否则国人就不会对公交车上宠物狗“坐”着而人站着感到愤慨了。施于动物的人道可谓之“畜道”,维护其生命尊严足矣。而人的人道包含的不仅仅是生命尊严,还包含对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我不否认“畜道”和人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即“残忍对待动物的人,往往也会对人类暴力相向”,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把“畜道”凌驾于人道之上。显然,伤熊事件具备了“畜道”教育意义,它的意义在于拯救人、善化人,但是不能把这种“畜道”教育建立在违反人道的基础上。浮雕墙的目的是纪念熊,但不能以损害刘海洋同学的人格尊严为代价。这样的浮雕墙,与其说是为了纪念熊,倒不如说是在虐待人——虐待人的人格尊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400多万大中专学生今年“三下乡”
· 泼熊学子刘海洋被留校察看
· 残害黑熊被曝光 刘海洋毫无悔意
· 大学生公寓出现家政小时工
· 吉大学生项目吸引八百万元投资
· 北京冬季征兵增加心理测试 女大学生可应征
· 高校生日礼物悄悄变 同学竟送安全套和内衣
· 大学生争当餐厅服务生 教育专家有看法
· 大学生考后要分花样百出
· 花钱请人上课点到 高校“逃课一族”令人担忧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