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719万 中国高等教育大跨越
2002-10-16    蔡文清

字体大小:

  有人说,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一组组数字却是生机勃勃、令人兴奋的———

  一个数字令人叹服:5年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是317万,5年后,这一数字变成了719万;

  一个老人让人佩服:5年前,上大学还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5年后,一位叫汪侠的73岁老人步入大学殿堂。

  过去的5年,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历史性跨越———曾经,千军万马齐过狭窄独木桥的严酷现实使多少人难圆大学梦,而今,一路飙升的高考录取率又改写了多少年轻学子的人生轨迹;

  曾经,规模小、专业窄、条块分割的布局结构使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今,一所又一所高校“航母”浮出水面,我们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曾经,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面对拮据的大学生活“落泪是金”,如今,政府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失学的承诺为莘莘学子铺设起“绿色通道”;曾经,拥挤的宿舍、单调的食堂使学子们快乐的大学生活留下遗憾,而今,现代化的大学生公寓、敞亮的学生食堂成为大学校园中亮丽的风景。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就这样揭开了崭新一页,而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其中最重的一笔。它的直接影响是: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719万人,比扩招前的1997年增加了402万人,增长了1.3倍。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已大步走来。

  举世震惊719万人的高校规模

  2002年度高考日如期而至,与众多平静应考的考生相比,考场外殷殷守望的家长们心情似乎更为复杂。一位送女儿参考的父亲感叹道,如今大学扩招了,女儿对高考的压力并不很大,倒是他自己至今依然会被考试的噩梦惊醒,因为考上大学曾是那样遥不可及。

  所有的变化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当年6月25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将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扩招”的结果是,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为719万,而10年前的1992年,这个数字为218万,5年前的1997年,也仅有317万。

  高等教育规模10年增长了2.3倍,面对发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奇迹,法新社的记者用充满惊奇的笔触写道,“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增幅之快、增量之大、政策出台之急、民众响应之烈,为前所未有,甚至可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最”。

  百姓拥护70%扩招生来自中西部

  吕世统是陕西榆林的一位农民,近几年,他靠勤劳挣了些钱,在镇上买了楼房,在周围人眼里是个有能耐的人,可他却说:“我要是有文化,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出于对知识重要性的切身感受,老吕对自己的孩子能否上大学看得很重。他有3个孩子,大女儿十多年前参加高考,连考两年没考上。老二考上了大专,老三前年考上了大学本科,是数百万扩招政策受益者当中的一个。

  一聊起扩招,老吕就显得有点激动,说:“扩招是件大好事,扩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现在社会,有没有知识就是不一样。现在生活好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家的孩子能上大学,人生再上个层次。我跟老大说,现在高考没有年龄限制了,70多岁还有考大学的呢,愿意上,你就复习复习再考。老二现在正在读专升本,老三打算出国留学。我都支持!只要孩子愿意,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

  中国有无数的老百姓,像老吕一样,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教育成为他们最强烈的渴求。高校扩招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高考扩招名额在地区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扩招生中的70%左右都将来自中西部地区。扩招成为最受中国老百姓拥护的一个教育决策。

  精英辈出39万人攻读研究生

  在本科生扩招的同时,研究生数量也在悄然增长。10年前研究生绝对是“精英”,全国在校研究生只有9.4万人,2001年这一数字已超过了39万。目前,全国高校生的“考研”已成了高校和社会最时髦的字眼,不仅如此,以前鲜为人知的“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等国际职业学位教育也让人们趋之若鹜。光培养MBA的学校就从当时的两所发展到今年的62所,录取学生达3万人。

  短短5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人数就达402万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直至成长为祖国栋梁。

  大众教育73岁考生重回课堂

  今年9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教室里,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就是今年已73岁的汪侠老人,在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后,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为旁听生。

  “爷爷考生”的出现,正是扩招后高校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的结果。2001年,教育部作出明确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年龄和是否结婚的限制,取消中等职业学校限报高职教育的限制。结果当年全国就出现大于25岁的考生16265人,最大的73岁,实际录取25岁以上学生19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

  有人这样评价,放宽高考报名条件是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结果,是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标志,它让人切身感到,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真正来临。

  教育“扶贫”30亿元国家贷款

  来自云南昭通的于明今年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带着乡亲凑的1000元钱来到学校,一进校门就看见“绿色通道”四个醒目的大字,老师告诉他,那是专为贫困生设置的,学校已安排专人帮助贫困生取得由工商银行提供的国家贴息一半的优惠助学贷款,在此可办理“缓交学费”的手续,贫困生只需持“绿色通道”发放的“代金卡”就可以到财务处缴纳学费和到膳食处领取饭卡。对于急需现金的同学,可在“绿色通道”领取一个箱子,里面有洗漱餐饮等生活必需品。现在的于明正享受着国家助学贷款,安心在校园里读书。

  扩招的结果是更多的贫困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据调查,在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20%,其中特别困难的占8%。针对此,一个旨在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逐渐完善,国家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给贫困生多方面的帮助,目标是“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废止学业”。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截止到2002年6月底的统计,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有35万人,贷款合同金额30亿元。

  拉动内需1000亿元资金投入

  在新的视角中,高等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见效慢但收益稳定的投资领域;对个人来说则是一个投入不高但能显著提升个人价值的途径。扩招后,国人第一次发现,除提高全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以外,扩招还兼有正确引导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

  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李守信算了一笔账:1999年到2001年,国家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70多亿元,拉动各方面配套投资120多亿元;扩招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社会化资金大量涌入,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330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由于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家庭个人教育投入加大,按照扩招后高校在校生增加360万人测算,这一部分的投入达180亿元至220亿元;另外,扩招后新增67所国家批准、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和100多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至少拉动2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各项累计近1000亿元。

  世界奇迹719万实现大跨越

  从317万到719万,鲜明的对比是一次激情回眸,这些成就凝聚了多少智慧和创造,又经历了多少坎坷和奉献,扩招改变的将是中国的命运。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我们本需走得更久,然而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就发生在短短几年间。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专家胡瑞文对扩招带来的变化颇为感慨,他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使我国仅用很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道路,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求精不求大——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秘诀
· 北京市东城区计划6年内普及高等教育
· 百亿资金打造“211”
· 教育部授权广西首获专科单独考试和命题权
· 郑州大学开性教育课 图片展吓跑五女生
· 不要再拿天才事例来评价大众教育
· 英国74所高等学府广州挖生源
· 女大学生性知识贫乏 误把子宫当"牛头"
· 专家展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趋势
· 性健康手册分送 大学生欣然受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