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国各地人才交流会不计其数地开,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却感觉优秀人才“娶”不进门;大学毕业生为求职四处奔波,最后抱怨“婆家”太少。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原因何在?河南大学近日专门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联谊合作会”,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召集在一起当面“对质”,为此症号脉会诊。
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市、上海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神州数码公司、春兰集团、双汇集团等省内外2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用人单位对“优秀”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些事情需要不计条件地去做,不可能刚工作就得到很多的回报;学习应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希望人才“拿”来就能用。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大学生,是用人单位公认的首选人才,但在展现个性的同时,也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另外,市场观念强、团队协作精神强和诚信观念强的毕业生,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学生热衷党政机关,热衷“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也需改变,在企业里难耐三个月至一年的试用期,不愿到偏僻地区,也是影响毕业生们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个学生代表则表示,某些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对毕业生做选择有很大影响,学子们希望找到一个“惟才是举”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担忧,企业表示可以理解。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晓典说,企业发展靠的是人才,企业也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这是双赢的,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好处。为此很多企业都建立了人力资源库,对人才的发展进行跟踪考察,及时调整,让能者上,庸者下。
河南大学副校长王发曾教授告诉记者,2003届毕业生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加大。河南大学举办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本校毕业生进行宣传推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接触,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作为培养人才这个特殊“产品”的地方,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问题,把“买方”请过来提要求、提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来发展自己,也有利于学校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