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03年招生时不设置专业,而是按院系录取,学生入学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后选择专业———对于习惯于高考时填报专业志愿的考生和家长而言,北大的招生新政策可谓“一反常态”。
按院系招生:让学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按院系招生和培养是进一步深化北大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方针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整合,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建华开宗明义。
专业教育的模式是上世纪50年代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所谓“一考定终身”,考生高考时填报的专业便是他入学后乃至今后工作的方向,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人文素养欠缺。
“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北大教务部部长李克安说。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北大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没有实行按院系招生的经济学院在新生入学后也实行了低年级按院系培养的模式。
北大2003年实施的按院系录取的招生新政策将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高年级时进入专业领域,学习专业课程。鼓励学生文理交叉选课,旨在拓宽基础,消除专业偏执,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新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高考时,考生和家长对大学还不十分了解,对学生毕业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对考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不能做出准确定位。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新教学计划:加大选修课比重,推行通识教育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新学年到来之前,北大围绕招生新政策而展开的各项配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
新的教学计划已显雏形,将减少专业课程,打通学科基础课程。在加强基础课的前提下适当压缩了总学分数和学时数,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如中文系的教学计划将本科各专业一至二年级的基础课基本打通,第五学期再由学生自主决定专业方向;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大学前三年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四年级时学生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方向,有重点地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基础知识,并进入不同的科研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工作。
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目的在于使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推行导师制,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这是北大教学改革的又一亮点。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老师推出各门选修课,学生通过试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各院系将为新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诸方面进行指导。
据悉,北大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创建富有活力的本科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