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郑州市推行的户籍改革,打破了传统户籍管理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实现不同区域人口的自由迁移。但是,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进城落户,原本并不宽裕的城市公共资源“僧多粥少”的尴尬处境日益突出。而在这场围绕“人”的改革中,教育遭受的冲击最大,表现也最为明显。
几年前,河南省郑州市推出的“户籍新政”受到社会欢迎,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其中,被认为与之最为相关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认为,教育是郑州市户籍改革后遭受冲击最大的领域——迅猛增加的城市生源让郑州市中小学班级爆满,有的班额高达九十多人;一些学校操场站不下全体学生,只好实行每周一、三、五和二、四各班轮流做操制度;学生下课上厕所,还要排长队!
新生的“人丁兴旺”,对于城市学校领导和老师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谁不想让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老百姓及其子女内心之选?但是谁都担心人满为患。事实上,学校确实在负重前行。
当区域性的教育供求矛盾突出时,也正是急需各级政府承担责任、采取对策的时候。面对户籍改革、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教育困局,近年来,郑州市协调九部门联合行动,采取了多项措施破解城市人口扩容带来的教育难题,基本解决了适龄学生入学难问题。
但是,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及其运转体系面对快速而庞大的人口增长浪潮,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城市教育如何适应全面推进户籍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成了郑州市乃至全国城市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
1 户改后,教育面临不堪承受之重
从2001年开始实行并在2003年“进一步放开”的郑州市户籍改革,用公安部门的话讲,基本抹平了城市入户门槛,不仅投资置业、购房、直系亲属投靠等条件可以入户,就连投亲靠友都可入户。只要符合新条件,交四元钱的手续费,五分钟就可迁入一个户口,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全国各地户籍政策中最宽松的。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大量入户群众是冲着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而来。在广大进城农民心中,再差的城镇学校也比农村学校强。于是,户口政策放开后,许多人的落户城里其实只是为了孩子上学。
据郑州市公安局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11月至2005年4月外来人员转入户口三十八万多人,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就达十万多人。有人为了让孩子进入郑州市比较理想的学校,把户口“空挂”在亲友的户籍簿上,还有部分居民设法将户口迁往目标学校所在地。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反映,前几年户口政策松动之初,最忙时,一个户籍警一天就要办理一百多个户口的迁入手续。民警说,一度要办户口迁转的全是孩子,还有个别户主只有八岁!有时在一个户口本上,竟有好几个迁来的孩子。还有人钻空子,邻近好学校的一套住房,连续几年都有新生的户口安在这里。
迅猛增长的生源,给郑州市教育部门带来了极大压力,使教育部门措手不及。这也暴露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市区中小学区域性入学难。
据纬四路小学张秀芳校长介绍,每到开学,学校面对蜂拥而至的生源特别为难,真想请家长到学校去看哪里还能摆一张桌子。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不能按师生比配老师,只能按班额配老师,可是一个班超过七八十人,比合理的师生比高出一倍。没法扩班、扩校,只能以加大教师工作量“硬撑”。这样的现状难以适应目前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甚至连体育课都开不满,一年级学生就没有集体做过一次广播操。巨大的生源压力让学校苦不堪言。
目前郑州市还放开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限制,加上新增户籍人口的学生,几年间增长生源近20万。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郑州的学校建设远远滞后于生源的增长,2004年以前的六年里,未新建一所小学。大部分新建住宅区配套建设也长期未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城区教育资源短缺是必然的。
据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局许士柯副局长介绍,金水区是郑州市中心城区,省直机关集中于此,城区人口60万,外来务工人员30万。2003年,九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七千多名学生一次性分流到各个公办学校上学。很多学校撑破了也装不下这么多人,只好办了分校,其中一千二百多名学生是花钱租用校舍安置的,房租、教师工资等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其中租校舍就花了500万元。有的学校新增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三十,最高的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在金水区,在校生超过3000人的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巨型学校”背后是严重超员的“超级大班”。记者在金水区一所小学看到,每班人数都超过70人,第一排学生的课桌紧挨着讲台,最后一排学生则背贴着墙坐。由于教室里通道狭窄、穿行不便,坐在后排的孩子要走到黑板前答题,只能从后门出来,从走廊绕到教室前门进入。中原区一小学由于学生太多,学校被迫实行“分时”上课。早上七点多到十点多,一半学生先上;十点多到中午一点多,另一半再上。
像这样的“大班”,如今在郑州市不少中小学校园内都能见到。一位“大班”学生的家长向记者抱怨说:“一个班七八十人,上课时,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清老师讲课,学习受到影响;而老师要批改全班的作业,也要大半天时间才行,有时就干脆布置给班上的同学或小组长改,这样怎么能教好学生?”个别教师则对记者坦言:“班上学生实在太多,想管也不可能个个都管得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