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不能“缺斤短两”
资料图片:天津工业大学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用人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原民革安徽省委主委战秋萍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机制需要改革。
承担分外之责误了分内之事
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下滑
战秋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学校为主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仅冲击了学校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方向,学生在学校的后期也不再以学习为主,提前进行的就业活动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始终处在混乱状态,导致当前许多高校本科教育“缺斤短两”现象突出,部分高校教育质量下降。
战秋萍认为,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神不宁,难以安心学习。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一般是从最后一年的上学期,甚至在更早一些时候,就开始四处投简历找工作,不断向四方寻找门路,到各处参加大小应聘活动,少则几天、几十天,多则连续几个月,以至于旷课缺勤成为平常事。于是,大四年级学生经常缺勤达1/3甚至2/3,以至于一个60人的教学班,老师面对3至4人授课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方针有偏差。学生就业被列为各校“一把手”工程,各校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千方百计完成预期就业目标。结果,“承担了分外之责,却误了分内之事”。为了实现预期的就业率,给学生腾出时间找工作,有些高校不得不修订教学计划,使本科4年变成3年半或3年授课,专科3年变成两年半或两年授课。大学最后一年,一般均应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等教学环节,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一切为了就业找工作的背景下,这些教学环节被淡化甚至消失了。学生实际能力明显降低正是与这类环节的缺失有关,结果“就业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却下滑了”。
就业应以劳动人事部门为主
教学才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
为改变本科教育“缺斤短两”现象,战秋萍委员在经过深入调研后,提出了《改革就业机制,确保大学最后一学年的教育质量》的方案。她建议,应该改革就业机制,由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主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生以获取高校毕业证书为起点,进行就业登记。这样,可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安心地学习功课,不一味地追求就业,消除因就业而形成的对教学的冲击。
“就业是政府人事和劳动部门的责任,教学育人才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战秋萍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配合,是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就业应该主要是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事。
战秋萍认为,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高校毕业生工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校可以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协助人事部门做些必要的配合工作,但应以政府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为主。战秋萍说,在过去计划分配年代,政府人事部门一直负责干部的调配与协调,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属其工作范围。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时代,但人事主管部门应该与时俱进,按市场规律办事,在指导人才市场规范运作、加大人才交流中心工作力度等方面狠下功夫,或者在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专职机构,专门处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减轻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沉重压力,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好人才培养。
“高校应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集中精力把教育教学水平搞上去。教育部门要尽力协助人事部门,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战秋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