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多的地方,我总会听到兜里的手机铃响,掏出来一看又不是。平时没事,我总爱翻弄手机,总担心听不见铃声误事。”石家庄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小安告诉记者,和他一样,他身边的不少同学现在都离不开手机,吃饭、睡觉、上厕所……总是机不离身。一旦发现手机没电、信号差就会烦躁不安,如果上课发现手机落在了宿舍,课间甚至会狂奔回宿舍寻找。记者采访后发现,手机在给大学学子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手机依赖症已经悄悄地袭入校园。
6月12日下午,记者吃惊地发现,小安的手机话费单子上显示,在4月份一月时间内,他发送的短信高达400多条。“这不多,有的同学发送的短信量是我的两倍。”小安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都习惯用手机发短信,刚开始因为在课堂上或者自习课上打电话不方便,而且觉得这样省钱,慢慢地,发短信取代了打电话,即使在平时大家也通过发短信沟通,成了典型的“拇指一族”。
小安说,在他的生活中,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必备品,走路、吃饭、上自习、上课……隔一段时间,都要将手机掏出来瞅瞅,看看是否有新信息。没有信息也会拿着手机在手上摆弄,看看校园网,或者挂上QQ。“不带课本还可以和同学们伙着用,偶尔不带手机就像丢了魂儿,总觉得会耽误什么大事。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小安说,不仅仅他这样,他周边的不少同学都对手机产生了依赖,自习课上,教室里肯定会有同学拿着手机发短信或者浏览网页,“嗡嗡”的手机震动声与轻微的QQ信息声随时可闻。
记者询问了几名大学生,大家都反映,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听说记者准备写一篇手机依赖症的新闻稿子,小安给自己拿来了概括好的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小安说,“有人早就总结好了”。这就是: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烦躁难安;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查看等等。
“对手机过度依赖会影响正常交流,性格孤僻者会越来越将自己封闭起来。”心理专家认为,手机依赖症存在诸多弊端,学子们应该多和亲友们面度面沟通,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