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捐资助学过程中,存在不少学生及家长骗取助学资金或多头享受资助的不公平现象,还有一些基层单位随意推荐,不严格审查,使很多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帮助。
尽管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滞后、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慈善机构发展不完善等许多问题,但是狭隘自私、不讲诚信的行为才是妨碍慈善事业和捐资助学的“绊脚石”。
应该从国家层面对捐资助学进行立法规范,特别应对助学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审批以及受助者的选择范围、审查等进行明确规范。
“这个不孝之子,我这还好好地活着呢,怎么就对人家说我不在世了呢!”这话出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大学生的父亲之口。这名在校大学生为了能享受到一项扶贫济困捐助资金,竟然对捐资单位谎称自己父亲病亡、家庭困难。捐资单位在发放善款前去被资助学生家里走访核查,没想到开门迎接工作人员的居然就是这名学生“已经病亡”的父亲,这番情景让核查人员哭笑不得,继而取消了这名学生的受捐资格。
6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基金会副主任傅冬燕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感慨不已。
面对在开展捐资助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学生及学生家长骗取助学资金或多头享受资助的不公平现象,宁夏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捐资助学行为予以规范,使其良性发展。
捐资助学遭遇诚信缺乏尴尬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工委副主任、关工委基金会主任高竖琴告诉《法制日报》记者,10年来,宁夏关工委基金会共募集到善款1500万元,先后使5000余名大中小学校的贫困学子重返课堂,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随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宁夏全区更多的寒门学子享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圆了他们的求学梦。但是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的不诚实,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失去就学机会,这让工作人员难以容忍。
在一次捐资助学的寻访调查中,一名列入受助名单的女生将前来调查核实情况的傅冬燕一行,领到了一个破旧不堪被遗弃许久的旧屋,谎称这是她的家。望着毫无人气的房间,傅冬燕提出要看看这名女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名女生跑到离这间破屋不远,虽算不得豪宅,但也颇具规模的所谓邻居家取来了通知书。面对为何把自己的通知书放在别人家的质问,这名女生难以自圆其说。
在调查一名男生家境时,因为不知其家在何处,调查人员打电话请家长前来引路。没曾想这位“贫困生”的父亲竟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带到了刚建不久的新房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傅冬燕好不纳闷:明明不是贫困生,为何谎称贫困骗取捐助款项?为了解真实情况,傅冬燕耐着性子与对方拉起家常,闲聊中“顺嘴”问道:“你这房好像是新建的?”这名“贫困生”的父亲很得意地答道:“是啊,原本打算这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就盖了新房准备给他娶媳妇,现在考上了只好让他上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