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们追求怎样的教育公平?
7月14日在北京闭幕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这个话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第一点就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一所乡村中学和一所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的十年样本
没上起跑线,农村学生已经输了
起跑线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城市和乡村越来越明显的差异面前,教育还存在多少公平?
昨天,2010年我省高考文理科第一批平行志愿首轮投档线揭晓。本报记者历时数周,对农村孩子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状况进行调查,通过两个典型样本: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和一所一流重点大学,我们发现,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农村大学生为何越来越少?一流的重点大学里为何难觅农村孩子身影?我们试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调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样本一
浙中山村:一位农村父亲的希望
把孩子送到城里念书
7月1日清晨,浙江中部一个小山村,雨下得紧,村口的水泥路,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38岁的王尧夫蹲在自家的门槛上,吧嗒吧嗒地猛抽着香烟。这也许是他30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王尧夫是个地道的农民,10年前,他就北上宁波打工,在工地上干活。由于干活拼命,工头很喜欢他,有什么活都会叫上他。
如此拼命,王尧夫只有两个愿望,一是能在老家盖起一栋三层楼的新房子,另一个,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王尧夫的儿子王铭在乡中心小学读书,成绩不错,今年刚好小学毕业。前几天,他接到妻子电话,说是让他回家商量儿子读初中的事情。
“爸爸,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在乡中学念初中的。”儿子王铭并没有把话说完。
王尧夫并不明白儿子的意思,在家里,他只负责挣钱,儿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妻子李娟在管。
李娟告诉他,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中学里去读书。当然,县城的中学对生源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求小学毕业考试过一定分数,然后再由学校自己进行笔试、面试。并且,还有一个条件,每位外地学生须交一笔择校费,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哪里念初中还不是念?”王尧夫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挤破脑袋到城里念初中。
“你啊,真笨,现在好的老师,谁愿意呆农村啊?你看看我们乡里的中学,有几个上普通高中的?都是去了职校!”李娟说,“我告诉你,乡下中学的老师,也大都住在城里,孩子都在城里念书!这还不明摆着吗?”
“那就是要交3万块钱!”王尧夫偷偷地看了妻子一眼,声音里明显底气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