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创业创新教育在各校“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神气的“学生老板”。但走访南通大学,记者却发现这所自20年前就提出创新教育的高校并没把“学生当老板”看作是学校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
“真正的创业教育是把创新融入到创业中,把创业的种子种到学生的心里,等着它在适当的时机开花结果。”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说。
对低层次创业说“不”
在南通大学,记者发现低层次创业者往往要坐冷板凳,因为该校鼓励的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高层次的创业经历。
南通大学学生姚俊俊、宋芳芳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在杨勇杰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成功开发出“抗旱循环智能大棚”,该项目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和2010年“全国青年创意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一等奖,已成功申请到2个发明专利,并成为南通市观音山农业园的试点。
“这种智能大棚所产生的效益是传统产值的3倍,不仅如此,由于可以恒温恒湿、无土种植,它今后可以应用于名贵花卉的培育和家庭阳台的美化等等,市场前景很广阔,姚俊俊和宋芳芳毕业后完全可以依靠这个平台自己创业。”指导教师杨勇杰兴奋地说。
“为了鼓励高层次创业,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就是将原来只是科技竞赛的创新活动进行拓展与提升,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舞台。”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说。
扶贫重在理念
与其他学校相同,南通大学也有不少贫困生,但他们扶贫也跟理念挂钩,勤工助学岗位如今已成为真正的“创业战场”。
该校2009届电子信息学院的李强章曾是一名贫困生,大二下半学期,正当他为怎么赚生活费犯愁的时候,看到学校贴出一个令人兴奋的公告:学校要把两个报亭作为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学生承包,并明确规定学生要自负盈亏。李强章立刻组建了8个人的小团队,并提交了书面申请,陈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计划。没过几天,李强章被学校通知参加面试。一番“唇枪舌战”后,李强章领导的团队从二十几支竞争团队中脱颖而出,争到了报亭的“经营权”,并拿到了学校1000元的创业资金。
“钱的多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李强章笑着告诉记者,由于之前两年多的经验积累,毕业后他与报亭的一个同学合伙创办了“宇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投入不到10万元,效益非常好。
在南通大学,记者了解到只要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如送报、订奶等等,都被学校赋予充分的自主权,让这些贫困生在得到经济扶助的同时学到宝贵的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而这些才是这些贫困生今后发展更宝贵的财富。
做老板是水到渠成
南通大学有不少神奇的创业故事。
该校2009届毕业生杨秋兰创办的南通江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已在南通、苏州、盐城、扬州等地设有分部,营业额过百万;出身贫寒的2007届毕业生冯正飞在大三时就与朋友创办了“南通新狐网络有限公司”,之后通过和扬州一家企业合作,开发了企业计算机管理软件并成功投放市场,不仅成功进驻南通市崇川科技创业园,还成功地成为“网易”的南通总代理。
南通大学何以在创业教育上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创业教育”在全国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该校党委书记顾晓松就在全校开设了《创造学》,以改变“教师只顾填鸭子,大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的灌输式教学;如今全校仅各类创新创业类公选课程就多达上百门,而每一位老师都被要求必须把创新的理念渗透课程;该校还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大学生成才发展基金”,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新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并为大学生创业投资作风险担保,对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开展科研等创新活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