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发碧眼的“洋学生”对于国人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了。记者今天从浙江省教育厅了解到,浙江省现有31所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10571人,是10年前的14倍。在浙突破万人的“洋学生”,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
如果不是肤色差异,你一定认不出眼前这位说着流利中文,名叫阿马尔的是位“洋学生”。 阿马尔是浙江大学医学博士生,来自也门共和国,是一个“中国通”。他的经历是许多来华留学生们的缩影:喜欢中国,戏剧、中国古典文学对他有着无穷吸引力。
如今,阿马尔在整个在华留学大军中,仅是冰山一角。2009年,在华留学生总数突破23万人次;预计在2020年,在华留学生总数将达50万人,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
韩、日是中国“洋学生”的主要来源地,在他们心中,汉文化是一种博雅文化。来自日本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留学生长谷川千夏告诉记者,在日本有很多典籍都由汉字来记录,汉字的历史纵深感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她来中国留学。
栽好梧桐引凤栖。为了吸引留学生来浙江,该省政府每年还拿出500万元专门设立“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初步形成了政府、学校等主体多元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2/3以上的高校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的目标和举措,高等教育国际化氛围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洋学生”在华学习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叙利亚人不了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他将通过自身对中国的了解,把21世纪的中国介绍给叙利亚人民。”中国美术学院叙利亚籍留学生西蒙平时除了学习油画美术教育专业外,对中国的现代发展格外关注。
阿马尔1997年公派留学到山东大学外文系,后又到天津医科大学念了8年医科,2006年硕士结业回国,2008年夏天又申请到了浙大的医学博士,攻读学位,深入两国学术交流成为他此行目的。
目前,在华留学生学习的专业已开拓到汉语、经济、医学、管理等多学科领域。针对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不同特点,浙江高校对应设置特色课程与专业,如浙江科技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土木工程”等3个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浙江师范大学结合地域,专门成立中非商学院,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和中国的“非洲通”人才……
可以看出,“洋学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深层的务实需求。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曾分析认为,中国在崛起,世界在关注,中国相关的学科在国际研究领域走在前沿,必然会有人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对中国文明分析研究。
(记者 江耘 实习生 徐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