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院校齐聚陕西杨凌,
共同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各个高校在追求科研发展成就的过程中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如何避免学生在常规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落入“范式陷阱”?知识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吗?
5月30日上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中心208会议室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当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研究员以“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为主题发言完后,立即引起了与会全体代表的热烈响应,纷纷举手要求提问和发言。
本次主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探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国高教学会指导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发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而在陕西杨凌召开的。来自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已经设立教改实验班或实验学院的北京大学等25所“211”高校(其中“985”高校19所),和1所美国高校的专家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纳入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探索和实践以建立创新实验班、教育实验性学院等多种方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但也都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如何把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如何把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的机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如何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如何实现实验班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主题发言、同行互动、专家点评的方式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共谋创新。5月30日上午,除北京大学卢晓东研究员外,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兼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副处长唐晓武教授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模式、成效、经验等等作了介绍;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院长许望教授介绍了南大在“通识教育、大理科模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有关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院长王国栋教授报告了该校在“探索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曹胜利研究员做了精彩的点评。
在接下来两天的会议议程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的代表也将在大会上发言,交流各自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共性问题、改革方向、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寻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成才管理等方面的可行路径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延保教授、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许望教授等将分别作现场点评。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承办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2年获批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着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08年7月整合“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和教育部批准的“植物科学与生产”、“经济管理”等4个创新实验班成立创新实验学院,依托独立学院体制全面探索农科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30日举行的开幕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亲临会场致欢迎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忠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也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各高校代表表示:这次研讨会,加强了与会各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讨构建了各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共享平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于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蒙令华 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