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为贫困学生设立的“ 入学绿色通道”,但能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已越来越少。
近期,国内各大高校新生都陆陆续续开始报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开学伊始,关于“寒门子弟为何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讨论愈发激烈。这一现象是否真的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地方重点高校和乡村中学,一探究竟。
8月27日,是北京大学2011年新生报到的日子,3164名本科生中有多少人来自农村家庭,成为“寒门难出贵子”舆论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北大没有公布相关数字。来自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的统计,新一届北大新生中约有20%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这20%中近70%来自农村。北大农村生源虽然没有确切数字,但估计与清华大学之前公布的县级生源占1/7的比例不相上下。
几日前,记者在东南大学新生报到现场特意就“‘农村娃’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问题采访了该校相关领导,得到的答复是“农村学生总体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近四年来,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分别为36.4%、 34.1%、34.8%、3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提供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这种变化趋势。2007年,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为42.8%,2008年为42.2%,2009年为40.5%,去年为44.1%,今年为40.5%。总体而言,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横亘在寒门学子努力求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道“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