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交大、同济和华东师大等上海市四所985高校相继公布各校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不少在校师生看来,这些报告的优缺点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太过光鲜”,像没有瑕疵的工作总结或成果展示,自我批评和未来计划较为少见。
高校:
对“教学质量”理解不同
今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发文,要求“985工程”高校率先公布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上个月和本月,本市4所985高校先后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相关报告,这也是上述高校首次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记者注意到,各校对“教学质量”的理解并不相同,有的纯粹从教学培养角度展开,有的则涉及本科生校园生活各个方面,存在格式不够统一、篇幅或长或短的问题。从已发布的报告内容看,各高校均对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多维度考查,不少举措颇有“亮点”。如上海交通大学教学运行质量评价中包括应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反馈,分为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风考风、实习实践六个方面。同济大学报告中有对后勤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满意度评价,还收集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华东师范大学的《报告》指出,自2007年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来,华东师范大学致力于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自2010年9月起,全校所有专业课均须开放10%的修读名额,供学生跨院系选课。
学生:
想知道学校如何解决
今年直升研一的小成在看完学校公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后比较满意,这份报告中提到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等内容,使广大学生受益。然而他认为,最关键的“教育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没有提到。“我们现在一些两百人的大课,教室大得像电影院,缺少课堂感觉。”
小成说,这几年来,学校确实是在推小班化的课程,他自己也选过好些小班课,但他认为在内涵上还应该加强。“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海归,在国外,他们一个学期只有四门课,而我们现在每个学期要上12、13门课,这注定不能在每门课上花很多的精力,学得也不深入。我更希望能在报告中看到一些问题,看到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知道学校将来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小成表示,真要提高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配套工程”要做。光大课改成小课还不够,由于中国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门数远多于外国学生,即使有研讨课,大家也没有足够精力准备,所以需要向培养方案“开刀”,是不是合并接近课程,增加每门课程的时间。比如哈佛的“正义”课也是大课,关键是讲得精彩。我们是不是要求,开大课的老师一定是口才很好、学生满意度高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