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对接”路有多宽——三部门推进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试点工作调查
早上5点,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村民下地采摘,6点装车,8点到达兰州,9点加工包装。上午10点,一车鲜嫩的蔬菜送到兰州理工大学食堂。“每天送一次,全程不超过6小时。”靖远县众鑫蔬菜种植销售专业联合总社理事长王玉志自信地说。
这种从农村“菜园子”直达高校“菜篮子”的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方式叫做“农校对接”。由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农户唱戏的“农校对接”自诞生起就一直被各界看好,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台搭得怎么样?戏又唱得怎么样?近日,在教育部、农业部等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农校对接”洽谈会上,记者对一些高校和农户进行了采访。
降成本——在流通环节上动剪刀
“就说这西瓜,地头价8毛钱一斤,我们卖给高校每斤只加两毛钱。”去年开始与兰州四所高校进行“农校对接”的王玉志指着展位上的大西瓜说。
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其目的之一正是缓解物价上涨给高校食堂带来的压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伙食原材料成本。从最初选定北京、天津、吉林等7个省市试点“农校对接”至今,已有20多个省市区加入其中。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食品价格上涨11.8%。而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特别是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的基本伙食价格却保持平稳。“这里头,‘农校对接’功不可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蒋元春说。
目前,“农校对接”已在重庆全市范围的高校展开。带队参加洽谈会的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黎德龙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算了一笔账,“农校对接”的蔬菜价格比到二三级市场自行采购便宜5%,全年蔬菜采购成本节省30万元;蔬菜采购员减少两人,人员工资支出节省10万元;学校减少使用专门的蔬菜采购车,节省20万元的车辆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