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学期,新生刚入校,从社团纳新、就业指导到学业规划,学生活动层出不穷。活跃在上海交大校园的活动信息服务平台——同去网,或许很快会被新生加入电脑浏览器的“收藏夹”中。
同去网,是陈婧姝、王佩璐等5个“90后”大学生在校共同开发的网站项目。爱“网聊”,爱“刷屏”,也爱创造,这些新生代“网民”把自己的实际需求转化为网络用品。
初中“触网”不算早
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超过半数用户未到25岁。“90后”这代人,很多在初中便“触网”,是目前网上活跃分子的重要组成。
陈婧姝,同去网运营推广的一员“大将”。得益于父母给予的宽松成长环境,她的“网龄”从小学四年级算起。那些年,风靡全国的网络聊天工具“QQ”还被叫做“OICQ”,让网友们在“聊天室”里开始了虚拟社交。那时是普通老百姓快速发展为网民的头几年,而“十龄童”陈婧姝就是早期网民中低龄群体的一员。
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上网严密“监控”,陈婧姝父母却放手让女儿接触这个新鲜事物。聊天室“闲逛”、下载Flash动画、新闻“冲浪”……发现女儿很有兴趣,父母便报了“电脑班”,让她学会自己做网页、做动画。
与陈婧姝相比,同去网创始团队的另一个成员王佩璐,则是上大学才开始深入“触网”。高中时家人担心网络影响学习,他除了做作业上网查资料,很少能打开电脑。进大学时,这份尚浅的上网“资历”,让他成了伙伴中的“异类”。不过,有意思的是,王佩璐就读于计算机系,并且学得很快。
网络说“宅”也不“宅”
陈婧姝与王佩璐都一样,到了“90后”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网络化生存不学也会。
4年前,恰逢上海交大学生宿舍开网的“分水岭”。他们幸运地成为交大首届在大一就开通寝室网络的学生,不用再到电脑教室等处上网了。有人担忧,大一宿舍就开网,这些新生能不能管住自己?“开网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肯定利大于弊的,查资料、写论文不必跑图书馆了。”王佩璐说,“如果说,有人会沉迷打游戏,那大二开网也不过是推迟一年再去打游戏。”
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粘”在了网上。吃饭可以上网订外卖,购物有“淘宝”一站式解决,看演出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连人际交往也变成了社交网站上一张虚拟的“好友名单”。“80后”年轻教师回忆大学生活,不由感叹:“我们那时候呼朋唤友去看演出、看球赛,现在时代变了!”
尽管网龄很长,陈婧姝绝非“网虫”,也不愿“宅”。学习虽然紧张,她却是校园活动“达人”,担任数学系学生会副主席,还是学校街舞协会风云人物。
作为活动组织者,陈婧姝发现,诸多精心策划的讲座、沙龙等花大力气宣传,最终场上空座占到一半。而与此同时,学生活动信息却分散各处,不易查询。有的活动发布在BBS论坛,有的则借助社交网络。海报、宣传单方式等传播范围虽广,却既费精力又花预算。想参与活动的学生有时也苦于得不到及时信息,常有人在论坛四处询问:“最近有支教活动吗?”
何不把校园所有活动信息集合在一个网站里,便于寻找又便于发动?陈婧姝自问,如何从网上走到网下,“网络社交不能代替现实”。
既然“羡网”便“造网”
尽管国内大学生创业率仅1%到2%,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投入互联网行业中。由于深知同龄人需求,“90后”做出的网站更易广受欢迎,比如校园购物、订餐网站,最初都在大学校园孵化。
羡鱼不如结网,“羡网”便去“造网”。去年夏天,团队同去“同去”,启动网站开发流程。在暑假有些空荡的校园里,他们每天早早去学院实验室工作,有时不知不觉天色已黑,才发现大楼正门已经上锁。陈婧姝等人一心想把网站做得更全面、多功能,但这个最初版本并未得到预期中良好的反响。冬天,他们推翻原有设计,定位于“找活动”这个核心功能,做精做简,力求一目了然。
今年4月23日,集成校园各类活动的同去网正式上线。勤工俭学、名人讲坛、艺术演出、友谊沙龙等热门活动登陆网站,跳跃在一个个网页“小方框”中。学生只要在网站上点击“我要去”按钮,就能网上报名;想发起活动的学生只要点击“求同去”,就能让更多好友不请自来。同去网流量不断攀升,团队成员董沫天天盯着日访问量,看着数字一再突破历史,大家笑称他“像看股票一样”。
这个新学期,同去网手机客户端将是网站推广的重头戏。一个提供网络服务的团队,最终做成的网站却在现实中促动大学生走出虚拟天地,和朋友们一同看演出、泡沙龙。“我们会继续这样做下去”,王佩璐说。这个“90后”已然从电脑菜鸟变身技术“大牛”,将在计算机专业读研深造。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赵嘉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