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暗箱操作的流程,避重就轻的内容,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曾让39所高校去年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遭遇“质量报告没质量”的指责。近日,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再次出炉。从各校自行理解操作,到教育部设置“硬杠杠”,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质量”备受关注。新旧两版质量报告,是“旧貌换新颜”还是“换汤不换药”?面对“形式主义”“没有权威”的质疑,各高校又该如何自处?
严规
教育部明确25项支撑数据,有24项“规定动作”,其中22项必须公布
高校并非头一遭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去年,全国39所大学就发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去年,教育部并未规定报告的内容和标准,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操作。”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贺占魁说。由于官方“不设限”,去年的报告整体上“报喜不报忧”。各高校都偏重于自家优势,多在强调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数量、外籍教师所占比例、新启动的实验班……
“只拿绝活”显然不足以反映全貌。今年8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118号文《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明确了25项支撑数据,前24项非常明确,包括生师比、生均图书、应届本科生就业率等内容,第二十五项则为“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24个规定数据中,22个是必须公布的,如课程数、选修课数、课堂大小等。还有很多数据作为教学质量的支撑材料也须公布,如办学条件、经费等。”贺占魁说,“有的要求相当细,过去一般都是公布‘教授、博导给本科生上课’,现在则是公布‘教授、博导给大一学生上课’。”在他看来,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留给高校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统一的数据使各高校本科教学实力在报告中一目了然,对比十分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社会了解学校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武汉大学讲师葛建廷说,“学校的教学投入、本科生规模也有了拿出来对比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