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从高教“大国”到“强国”还需跨过“四道坎儿”
2014-03-21    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字体大小:

  截至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总数2917所,是高校扩招前1998年的3倍;在校学生数达到2468万人,为1998年的7.3倍;毛入学率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超过75%,比1998年分别增长25个和41个百分点。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我们不只是见证,而且亲自经历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改革充满信心。当然,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还面临四个新的挑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马德秀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四个挑战,一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创造“人才红利”,高等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二是,当前,“上大学难”的矛盾逐步缓解,但又出现了“上好大学难”。2013年,915万名考生中只有10%可以上一本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三是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期望。到2020年,我国在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500多万。而2013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仅70%。大学培养的学生与经济社会脱节问题也比较突出,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美国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81%可以立刻胜任工作,印度25%,而中国仅10%。这反映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还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

  此外,是来自全球竞争。近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保持在20%左右。2012年出国留学近40万人,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高中生出国占当年留学生总数的22.6%,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呈现留学低龄化。“尽管出国学生不到在校生总数的1%,并且部分家长有一定盲目性,但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家长为从全球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宁可出高学费。留学投资使孩子的身份从在国内的单纯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消费者。”

  如何跨过这“四道坎儿”?马德秀建议:首先,建议政府统筹协调发改、教育、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聚焦高等学校投入体制、学费制度、奖助学金制度、社会捐赠、产学研合作、社会评价六个重大改革问题,找到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最大公约数,充分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高校要用好办学自主权,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其次,改革“一考定终身”的筛选机制,在高中和高等教育之间、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之间构建起教育“立交桥”。建议将“多元标准”、“分类设考”、“分类选拔”纳入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第三,建议深化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改革,在改革高等学校投入体制的基础上,在若干高校试点年薪制。目前不合理、不规范的薪酬体系和评估体系导致一些教师忙于争项目,无法潜心从事教学工作,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第四,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的问题,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实习法》或《实习条例》,保障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实习实践。高校要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来华留学的规模和质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9高教发展:以学生为圆心的“同心圆
· 我国高教进入大众化后期 终身学习将成常态
· 五部委出台意见:高教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 河北实施五大工程促高教发展
· 刘延东致信祝贺高教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 从学前到高教 浙江打造“全链条”教育援疆
· 关于举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列活动暨第49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的通知
· 陕西高教由“大”向“强”迈进
· 杜玉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实现
· 研究生收费后,寒门学子盼落实奖助体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