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8796人参与)显示,60.9%的受访者最终志愿来自于自己意志。受访者最看重的学校特质是“985”和“211”。63.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5.2%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9% 为本科学历,32.8%为专科,19.7%为高中,23.3%为初中及以下。
60.9%受访者报志愿时听自己的
你报志愿时,听了谁的话填报的最终志愿?
调查揭示,60.9%受访者是自己决定的,然后是父母(20.8%)、老师(7.8%)和“资深”亲友(6.8%)等。
高中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一直是北京考生王钰萤的奋斗目标。当“铁了心要上人大法律系”的她在填报志愿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劝阻。“因为他们觉得我过于乐观,担心我考不上人大。另外最重要的是爸妈觉得学法律太辛苦,希望我去上师范类院校。”一场“家庭大战”就此爆发,最终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王钰萤至今仍觉得很委屈,“做一名律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不怕辛苦,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
有这种想法的不只王钰萤一人。考了600多分的浙江考生张如馨认为,“填报志愿,别人的意见要听取,但不要盲从。” 看到最近网友赞苦劝某省高考状元不要考新闻学的记者的“良苦用心”,张如馨的父母也来劝打算报考新闻专业的她再考虑考虑。“但分析下我的性格、喜好,最终爸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
对于报考时经常咨询周围人意见的做法,仅32.8%的受访者觉得“靠谱”,56.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4.4%受访者直言“不靠谱”。
“高考志愿填报往往是考生和家长共同商量决定的结果。”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朱益明建议,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特长才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而且,每个考生的潜力发展不尽相同,考生和家长需客观分析考生的能力,不能单凭满腔热情和愿望,片面选择重点学科和专业。”
“学校优先?专业优先?还是城市优先?”
高考考生们在选择学校时看重学校哪些方面?
调查中位于前三位的有:“985”、“211”(46.5%),心仪专业的水平(35.1%),学校所在城市(24.6%)。此外,国际国内的大学排名(23.5%)、学校的硬件条件(20.7%)、学校社会声誉(15.9%)、学校对学生的重视程度(14.3%)、政商界校友的影响力(6.5%)、学校硕博点数量等(4.5%)和学校建校史(4.1%)等因素也在考生的考虑范围中。
河北考生阎岩今年高考成绩超出省内一本线近60分,报考了河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原因很简单,因为河北工业大学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所“211”学校。“听一些学姐学长说在找工作时,一些单位对学校的序列非常在意,所以我就想上所‘211’或‘985’。”
学校优先?专业优先?还是城市优先?四川考生黄文元在选择学校时则是主要看心仪专业的水平。黄文元在高中时就一直想去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读大学,但结合自己537分的高考成绩,黄文元最终选择了翻译相对较强的成都理工大学。“考得好的才敢自由选择学校,我们都没多少可选。”黄文元感慨道。
而对于考了620多分的辽宁女生梁舒文来说,选出合适的学校也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往高出一本线10到20分左右的辽宁大学,今年据传要590分才能提档,高分扎堆,拉不开层次容易炮灰。”她报考时更看重学校的品格和信誉,“学校如果既有骨气、又能安心搞学术,毕业生也容易具备这样的品质。”她说她更倾向于选择建校史较长、声誉较好的高校。
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看来,最关键的是考生要学会生涯设计。他认为一个简单的生涯设计,不仅可以减少了焦虑,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某云南考生超出一本线30分,给自己个计划‘本省的综合性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那么就报云南大学或云南师范大学,若大学成绩优秀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那可能被免试推荐去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读研。如此,就能拿到云南大学和北大两个学位,不是很理想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