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北京一高校要求上课交手机 媒体:理所当然
2014-10-24    人民网-南方日报

字体大小:

  近日,为改善课堂“低头族”状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推行了“课堂无手机”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上交至“手机保管袋”,下课取回。

  这是北京市首个进行课堂无手机试验的例子。在我印象中,这也是少有的对抗手机的案例。为什么说对抗手机?因为手机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某种程度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我们人体另一个重要器官。想想吧,手机是否和你的手或者眼睛一样你已经完全离不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简直成了万能的信息终端,任何一个人的手机都可以即时地获得这个世界的所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几乎所有事情,银行业务、股票、健身、视频、游戏、购物、打车,没有手机你将寸步难行,有了手机你仿佛鸟儿有了翅膀一样。手机扩展了身体的潜能。人们一旦丢失了手机,就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如同切掉了一个器官,他就变得残缺不全,他的能力一下子就被削弱了。

  看上去,手机是人能够控制的。它的信号发射塔是人建造的,它的硬件软件是人发明的,人还发明了网络、微博、微信和各种手机APP,然而,当人自以为能够完全控制手机的时候,却部分地被手机控制了。的确,手机让人的能力大大拓展,人们可以随时与另外的人联系,但反过来,也随时可能被其他手机所侵扰。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任意获得信息,但反过来,海量的信息又吞没了人们。手机还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信息。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正如当娜·哈拉维所言:“我们的机器令人不安地生气勃勃,而我们自己则令人恐惧地萎靡迟钝。”

  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被手机控制的世界。你完全无法预料有哪个骚扰电话或信息会惊动开会中的你、睡觉中的你、谈话中的你。手机还成为某些人工作的主要载体,手机发号命令,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深夜接到的电话是如此令人厌烦。手机看上去让我们的社交更加方便,但在真实的社交场合,又常常看到一桌人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互相没有交流,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家庭、朋友聚会的场合。手机还成为犯罪者的重要作案工具,多少罪恶从手机的联系开始。

  那么,我们可以只享受手机的好处,不承受手机的坏处吗?我觉得很难。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曾经拒绝使用手机,他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邮件,他一度坚持了两三年,直到去年,他也决定放弃这种尝试,因为在他看来,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作家,要观察生活实在少不了手机。

  然而,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抗手机的坏处。譬如北京这所学校推行的“课堂无手机”活动,多少大学生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听课的宝贵时间花在玩游戏、微信、微博上,课堂本来就是听课学习的地方,上课交手机,理所应当。此外,一些重要活动、会议,完全也可以上交手机。从个人层面来说,也可以做一些对抗手机的事情,比如,每天睡觉前关手机,或者缩短在社交工具上所花的时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看纸书、听书……读屏时代,你的阅读方式变了吗?
· “低头族”家长专注玩手机忽视孩子
· “无手机课堂”难治“低头族” 自发学习是关键
· 完全离不开智能手机 63.3%受访者自认是"低头族"
· 天津工业大学:“高数叔”引得低头族拿起手机学数学
· 大学开通WiFi 超七成受访者称周围涌现"低头族"
· 上大学不费脑子费流量?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
· 拒做“低头族”:学生体验不带手机上课
· 大学生莫做课堂“低头族”
· 北京一高校禁手机入课堂 媒体:应该拿自己开刀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