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改善课堂“低头族”状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推行了“课堂无手机”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上交至“手机保管袋”,下课取回。
这是北京市首个进行课堂无手机试验的例子。在我印象中,这也是少有的对抗手机的案例。为什么说对抗手机?因为手机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某种程度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我们人体另一个重要器官。想想吧,手机是否和你的手或者眼睛一样你已经完全离不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简直成了万能的信息终端,任何一个人的手机都可以即时地获得这个世界的所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几乎所有事情,银行业务、股票、健身、视频、游戏、购物、打车,没有手机你将寸步难行,有了手机你仿佛鸟儿有了翅膀一样。手机扩展了身体的潜能。人们一旦丢失了手机,就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如同切掉了一个器官,他就变得残缺不全,他的能力一下子就被削弱了。
看上去,手机是人能够控制的。它的信号发射塔是人建造的,它的硬件软件是人发明的,人还发明了网络、微博、微信和各种手机APP,然而,当人自以为能够完全控制手机的时候,却部分地被手机控制了。的确,手机让人的能力大大拓展,人们可以随时与另外的人联系,但反过来,也随时可能被其他手机所侵扰。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任意获得信息,但反过来,海量的信息又吞没了人们。手机还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信息。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正如当娜·哈拉维所言:“我们的机器令人不安地生气勃勃,而我们自己则令人恐惧地萎靡迟钝。”
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被手机控制的世界。你完全无法预料有哪个骚扰电话或信息会惊动开会中的你、睡觉中的你、谈话中的你。手机还成为某些人工作的主要载体,手机发号命令,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深夜接到的电话是如此令人厌烦。手机看上去让我们的社交更加方便,但在真实的社交场合,又常常看到一桌人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互相没有交流,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家庭、朋友聚会的场合。手机还成为犯罪者的重要作案工具,多少罪恶从手机的联系开始。
那么,我们可以只享受手机的好处,不承受手机的坏处吗?我觉得很难。我有一个作家朋友曾经拒绝使用手机,他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邮件,他一度坚持了两三年,直到去年,他也决定放弃这种尝试,因为在他看来,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作家,要观察生活实在少不了手机。
然而,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抗手机的坏处。譬如北京这所学校推行的“课堂无手机”活动,多少大学生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听课的宝贵时间花在玩游戏、微信、微博上,课堂本来就是听课学习的地方,上课交手机,理所应当。此外,一些重要活动、会议,完全也可以上交手机。从个人层面来说,也可以做一些对抗手机的事情,比如,每天睡觉前关手机,或者缩短在社交工具上所花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