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从"书包"流变看高等教育发展:小书包与大变革
2015-04-21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小书包与大变革——从“书包”流变看高等教育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至今,书包随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青春诉求发生了改变,高等教育热词也随之转换,如70年代的恢复高考、教育拨乱反正,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学位制度建立,90年代的“985工程”、教育收费改革,2010年之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代大学制度等。

  书包的时代烙印

  【军挎 单肩书包 双肩背包 电子书包】

  背什么样的书包?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从百衲布缝包到军挎,从单肩书包到双肩背包再到电子书包,书包的材质、颜色、款式、功能等发生了诸多变化。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书包。军挎分布于50后与60后,具有显著的时代印记;70后以单肩包为主,背双肩包当时是一种时尚;双肩包在80后与90后中一骑绝尘;90后中出现了电子书包,具有明显的“新新人类”特质。大家选择书包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50后与60后注重大小与价格,70后至90后更注重功能与款式。

  书包里放什么?书包里装着书本和对知识的渴望,更装着学子的“青春梦”。除了放学习用品和钱包、钥匙等生活用品之外,70后的书包里课外书多了起来,到80后手机进驻书包,零食和化妆品等也迅速“挤占一席之地”。对有学生上课不背书包的现象,46%的受访者持多元包容的态度,认为这与大学生追求个性、现代阅读方式变化、教学模式变更与教学手段多元化有关;3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学习不端正与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书包客”走向多元时代

  【高考入学 就业 考研热 自主择业】

  调查表明,高考入学是大学生录取方式的主流,占被调查对象的85%。其他录取方式集中在刚刚恢复高考及高考改革深入推进两个节点上,即50后部分学生的免试推荐入学和90后中出现的单独招生、对口升学等多元渠道。

  书包与学习态度有关吗?44%的受访者认为书包里的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45%的人认为二者没有关联。但59%的人认为上课不带教材和笔记本会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关注的话题集中于就业、知识与能力。不过,50后与60后更关注知识;70后中有41%的受访者开始关注就业;80后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就业,占比达到56%,当时兴起的考研热也印证了就业难;到了90后,考研热明显降温,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是能力,占比达53%。

  休闲时间去哪儿?背着书包去休闲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休闲方式。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经常光顾图书馆,但“泡馆”最多的是50后与70后。50后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超过30%的受访者每月看书3本以上;60后主要是看书、读报、查资料这老三样;70后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大学图书馆也开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80后开始选择去图书馆上网冲浪,感受越来越浓的现代气息。但从80后开始,有50%的学生选择“宅在寝室”。

  社会地位与就业趋势变化?调查显示,50后与60后中有一半以上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70后中有47.5%的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80后与90后大多认为自己是大众化之一分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走向大众。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包分配模式,50后和60后是主要受益者,70后从千禧年前后开始双向选择;一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选择,走向人才市场是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政策的出台,当代大学生也更乐于自主择业与创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记者称小学生书包:近1/3超10斤,相当于背袋大米
· 美国防弹书包销量大增
· 美国读高中那么美?美国的高中生的书包也很沉
· 学生书包超重问责校长教师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