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安全问题再引关注专家称
学校安全管理亟待提升风险评估标准
学校安全事件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虽然只是某一个学校发生的事件,但由于风险的累加效应,一起学校安全事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把学校安全作为高等级的风险来看待。
学校安全是上中下游的一体化工程,若上游管理制度政策缺位,中游排查整改不到位,最终必然导致下游频现意外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在入学报到时,被校园内高空坠落的一块铁板砸中身亡。这一消息再次引发公众对学校安全话题的讨论。
有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学校安全的直接相关者为所有学生,但是间接相关者可视为所有公众,学校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极广;加之安全事件一旦发生,社会风险的连锁反应和恐慌的传播效应,使得学校安全亟需作为高等级的社会风险来看待。
“学校安全属于不能容忍的风险,发生即为中危以上等级的社会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对《法制日报》记者说,9月5日,他主持发布了《学校安全的社会风险评估与防治建议》。
随着秋季开学季的到来,教育部也于近日发出《关于开展学校安全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
在唐钧看来,近期相关部门不再提“校园安全”,而是转为“学校安全”这一概念,无疑是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和提升。学校安全,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校园壁垒,将学校安全的边界和管理范围延伸至校外。
传统学校安全管理滞后
20岁的广东大一新生小荣(化名)考入了济南大学。9月4日,小荣到学校报到。在经过学校大礼堂时,小荣被高空坠落的一块铁板砸中。之后,小荣因伤势过重死亡。
唐钧认为,造成这一事故的一大原因在于,学校的风险排查和风险防护不到位,没有严查严防高危风险和统一管理。学校应该对维护的区域加以区隔,并对新生报到的路线作出规划并划出安全区域。
唐钧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关于学校安全的管理还是“小安全”的管理理念,风险理念和意识不到位,即只盯着人身伤亡,工作围绕避免人身伤害而设定。
按照唐钧的分析,目前的学校管理以部门为中心,各管一段、各管一块,这种传统的部门之间割裂、碎片化的安全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安全需求。
“特别是,各管一块的管理方式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更不能覆盖繁多且无边界的风险点,这意味着管理有缝隙,而这种缝隙会导致意外发生。”唐钧说。
此前,一位在北京市某区教育委员会工作的人士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校方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这类事件一般发生在放学后这段管理真空的时段,学校管理手段难以全覆盖。”
“管理上的缝隙,也是学校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比如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最终的结果就是谁都不管——学校认为学生已经离开学校,校方不应再担责,家长则认为学生并没有被安全送到家里,学校负有责任。”唐钧说。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学校安全是公共安全,是个人和某一人群没有办法独立保障的,因此需要更多的人,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