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面临哪些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首先是高校行政化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个抓手”,一是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需要中央下决心;二是高校内部行政改革,取消内部行政级别,按照服务口径整合行政职能部门,实行职员制。
国务院近日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王烽认为,高校行政化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政府把高校当做下属单位,按照行政管理的规则和要求管理高等学校,高校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办学自主权。二是高校内部沿用官僚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动辄请示汇报审批文件传达,与学术发展运行规律背道而驰。
“这是最难的改革,有的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这个方向,但最终做到什么地步还有待观察。更多高校并没有这样的改革设想。”
王烽表示,第二是学术与行政的关系问题。高校学术管理的重心在学科和专业。过去提教授治学,我们常常想在学校层面设立一个与行政部门并驾齐驱的学术管理部门,行使学术权力;但实际上,脱离了具体学科的发展、具体学科的管理,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二级院系层面,跨学科的学术管理机构本身就已经不是按照学术规则来管理了。只有同学科、同领域乃至跨学校的学术共同体内部,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学术管理机制。
“因此,调整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关键在于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重心都下放到二级院系、学科专业。”
王烽认为,第三是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外部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服务,激发社会参与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内部则需要建立具有开放性的治理机制,从学科建设层面一直延伸到学校管理体制。《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就是朝这个方向做出的努力。关键还是要强调学校的独立性和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自身的紧迫感、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