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统战工作的传统领域和重要阵地。截至2014年底,党的关系隶属中共北京市委的60所高校共有党外知识分子6.2万人,占高校知识分子总数的48%;8个民主党派有高校基层组织324个,成员8100人,有11位中央主席、副主席,5位北京市主委来自北京高校;有少数民族学生7.18万人,港澳台学生4700人。在中共中央、北京市委和教育部党组正确领导和各高校党委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全面统筹指导推进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加强统一领导和分类指导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坚持把统战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和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工委委员会定期听取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统战工作重要事项,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在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每年年初召开北京高校统战部长会议,印发工作要点,部署高校统战工作。定期举办高校主管领导统战工作研讨班、统战干部培训班,及时学习统战工作理论方针政策;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后,组织开展了“高校党委书记谈统战”等一系列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会议及《条例》精神。定期召开统战部长片组会议、新老统战部长座谈会,深入开展工作交流;分别召开艺术院校、医学院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党外人士队伍建设、民族宗教等专题研讨会,加强工作分类指导。
强化督促检查和组织保障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将统战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一级指标,并设立“党委领导与统战工作机制建设”“党外代表人士”“民主党派”和“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4项二级指标,定期开展工作检查。明确要求“211”高校和统战任务重的高校独立设置党委统战部,统战部门合署办公的高校要配备副部长和专职统战干部;以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人数为依据,按照人均不低于每年300元标准设立培训经费。大力支持北京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工作,定期举办年会,跨校联合开展课题调研,编写北京高校统战史,加强统战工作研究。开展“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特色与创新项目”“‘心桥工程’优秀项目和先进人物”评选等工作,选树先进典型,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发展。
整体规划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2013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
抓好发现储备工作。提出了“123”工程:以选拔、培养、推荐工作为重点,使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总体规模达到1000余人,发现储备2000余名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重点培养选拔300余名党外代表人士领军人物。
抓好教育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党外代表人士高级研修班、中青年骨干培训班、“高校统战大讲堂”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2000余人,提升党外人士理论水平,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每年推荐30余位党外干部参加全市局处级岗位挂职锻炼。
抓好安排使用工作。指导高校实施“三个10%”计划:党外干部占学校处级干部比例不低于10%;处级后备干部中党外干部比例不低于10%;每年安排党外干部挂职锻炼人数不低于挂职锻炼干部总数的10%。近年来为37所高校配备42名党外校级领导干部;推荐产生305位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选拔1100余位优秀党外人士进入教学、科研、管理中层领导岗位。
抓好作用发挥工作。以“立足高校、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主题,凝心聚力,实施“心桥工程”,引导党外代表人士通过专题调研、暑期“三下乡”、科技扶贫等多种形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抓好宣传思想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全面掌握思想动态;借助中央统战部网站、首都统战之窗、《北京教育》等多种媒体宣传党外人士先进事迹;开设“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微信群,实现“线上互动、线下沟通”。
统筹推进统战相关领域工作
做好民主党派工作。自2004年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每年定期与民盟民进市委召开对口联系会,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每年设立专项课题,委托民盟民进市委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定期举办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研修班,加强思想和工作交流;指导高校党委加强政治领导,规范程序,统筹做好民主党派成员发展工作,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进课堂。“民族一家亲”教育活动荣获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一等奖;编印《校园宗教政策与实务问答》,指导高校开展工作;每年举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培训班,培养骨干工作力量。
做好港澳台侨工作。与北京市台办、台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北京高校“对台交流工作专题调研”“两岸情·中国梦”主题宣传月、京港澳台学生夏令营、中秋联谊会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国两制”教育,引导港澳台学生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