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者说
中学教师是教学主体 大学老师“伸手拉一把”
新京报:有中学认为,开设先修课程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师资力量。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老师都经过怎样的培训?是否有大学老师亲自授课?是否考虑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
秦春华: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包括谁来教、怎样教、如何能教得更好。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由大学教师到中学来开展教学是不现实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激励、时间和精力。完全采用慕课方式来组织教学也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那样的话,中国所有实体性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关闭。比较务实的办法是中学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因为大学先修课程本身就是中学选修课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果中学老师教不了,说明中学没有能力或条件开设这类的选修课。
但根据目前中国中学的师资结构,完全依靠中学教师自行组织教学是有困难的,必须由大学伸出手来拉一把。三年来,我们建立了系统性的AC师资培训制度,每年组织两次教师培训,由高校学科专家分学科对中学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帮助他们了解AC课程的主要内容,探索如何进行AC教学与帮助学生学习及提高能力,并合理地准备AC考核,为他们提供机会与大学学科专家及同行进行深入探讨。迄今为止,我们已组织了6期教师培训,共有1255名中学教师接受了课程培训。
根据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AC课程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新一代在线教育技术,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组合。在大部分试点中学,采取的模式是中学教师接受课程培训,组织日常教学,慕课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大学教师在中学进行演示性教学,与中学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也有的中学以慕课为主要教学平台,中学教师起组织讨论和助教的作用等。
大学先修课只适用于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
新京报: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您认为国内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存在哪些困难?有什么解决途径?
秦春华:最大的困难仍然是中学师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教师培训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的原因所在。目前,中学师资结构过于单一,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数量过少,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不熟悉现代大学的教学变革和学科发展情况,注意力集中在应试训练和竞赛辅导等等,严重制约了大学先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也缺少对中学教育的热情,严重制约了他们对大学先修课程建设的投入。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人。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吸引一批真正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成就感。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先修课程只是适用于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高端课程项目。让一个只能扛起50斤麻袋的人去扛200斤的麻袋,一定会把他压垮。企图让所有学生都加入到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一定是一场灾难。
AC课程建立的试点中学制度是为了在干中学,不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不盲目扩张,而不意味着排斥中学的参与,破坏教育机会的公平。
先修课与招生挂钩 不能太硬也不能不挂
新京报:有媒体报道称,对于选修了先修课且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进行自主招生时“有一定的优势”。除了能修到学分之外,目前北大对于选修了先修课的学生有什么“优惠政策”?学校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的?
秦春华:综合评价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不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在综合评价中,学生的课程表现是学术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修课则是学生课程表现的重要内容。AC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成为衡量学生学术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大学招生时要如何参考大学先修课程成绩呢?这个钩要挂得多深?我认为,不能挂得过硬,否则就会重蹈学科竞赛的道路,在冲淡学生学习先修课的兴趣指向的同时,反而加重先修课的功利性;也不能完全不挂钩,否则学生和家长就没有足够动力参与学习,就起不到推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作用。挂钩要挂得恰到好处,让对学科真正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既能心安理得,不会觉得自己学习先修课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很吃亏,也能有理由“堵住”家长们对学生学习先修课“不务正业”的担心和质疑。这样才能有利于将学有余力、对某个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的先修课“苗子”甄别出来。
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会给学生带来新的负担,也不会给一些课外的教育辅导机构提供新的“赚钱点”。首先,课外辅导只能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很难达到先修课所要求培养的思维层次、架构层次。其次,教育不是简单地减掉一些事情就能减轻学生负担。作为老师,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去面对、去选择、去解决、去接受。
——汪燕铭,北师大二附中大学先修课程负责人
对中学而言,开设大学先修课是探索也是挑战,从目标学生的选择,到课程教学、授课老师的培训再到课程考核都还有需要摸索并解决的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大学先修课”的开设,不仅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知识上起到一个“融通”的作用,还能帮助他们提前体验到大学自主学习等特点。
北师大二附中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为北京大学支持发展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s,简称AC)”项目在北京地区的试点中学。目前,北师大二附中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共开设了计算概论、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大学化学、微积分、电磁学等6门大学先修课程。
先修课的目的不是“有用”
“学校此前一直想开设学术性强的选修课,但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次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实现之前的构想,丰富学校的选修课程。”北师大二附中大学先修课程负责人汪燕铭说,学校也是抱着积极的心态开始了对大学先修课程的探索。
先修课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
由于大学先修课面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对于想选修先修课的学生设定了一定的综合成绩的要求,学生达到成绩要求后,汪燕铭还会向学生的学科老师征求意见,以确认学生是否适合这门先修课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是‘死规定’,我们会灵活掌握。”
汪燕铭说,为了保险起见,学校事先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会给学生两周共四节课的试听时间,之后学校与学生会做一个双向选择。在试验阶段,整个制度是比较有弹性的。
先修课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三学生李忆箫在高二时因为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大学先修课的好奇,选修了“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她回忆,一开始自己确实被授课与学习方式吓了一跳,感到压力很大。
每节课前学生需要自己阅读相关书目做足准备,课上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学术界不同观点的介绍,课后作业也多以阅读文献、总结心得、分享自己观点的小论文形式呈现。“所有这些几乎是对我中学学习方式的一种颠覆。起初我有些畏惧,怕自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完成不了课下任务。但当我真正投入去做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够适应并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了。”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蔡雨玹在给学弟学妹做分享时还特意提到了大学先修课,说它“燃起了自己对学习的一种非常纯洁的热情”。
先修课注重学习过程
对于大学先修课的考核,汪燕铭认为北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怎样避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高分,部分学科的考核也需要制定更客观的标准。“除了北大的考核,我们也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标准,第一是保证全勤,第二是按时交论文。”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说,学校不是以有多少学生得A来评价大学先修课开设的好与坏的,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汪燕铭也强调,学校不会抱着“有用”的目的来给孩子们上先修课,否则对孩子们来讲是一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