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中
2014年,北京十二中加入了全国67所CAP首批实验校行列,目前实验校已达89所,由学校老师面向高中学生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和《微观经济学》。
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在此之前,北京十二中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如何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互衔接、培养拔尖人才。
比如2008年北京市十二中经过申报成为北京市首批翱翔计划基地校,作为物理和地球科学领域基地校,开设了关于大学基础实验技能课和理化综合实验课程,与大学进行科学实验对接。
2010年,北京十二中开设了SDP剑桥大学国际技能拓展课程。2011年正式启动了PGA高中国际课程和瑞典YMP环境小硕士课程。
此外,北京十二中在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中,也渗透部分大学先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统计学基础等。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设了“天文观测、创新思维”等十余门综合性强的校本选修课程。
北京十二中高二物理老师李子尚去年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物理力学》,选修这门课程都是对物理感兴趣或是准备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李子尚说,虽然这门课看上去属于物理学科,但其中的微积分等内容涉及大学数学,对她和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方便接受这些相对比较难的知识,一堂一个多小时的课,李子尚用于备课时间大约在10个小时。
北京十二中高三3班王顺祯报名参加了《微积分》的选修课。一开始学《微积分》时,王顺祯感觉比较吃力,为了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他课余时间自己找书进行了补习,王顺祯说,一学期下来,知识理解比较顺畅,思维方式比以前更开阔了。
据北京十二中副校长王自勇介绍,目前学校分别与清华、北师大、首经贸等高校院所合作,利用高校院所的学术和专家资源,就十二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培养师资、设计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合作。
■ 校长说
先修课让学生多元化发展
●王自勇,北京市十二中副校长
新京报:学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王自勇:大学先修课程绝不是为了开设而开设。通过在高中引进部分大学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满足学有余力、志向明确的学生需求,满足学生出国、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等方面需求。让学生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训练,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发展思维和研究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帮助他们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帮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成才,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新京报:大学先修课程跟大学的自主招生有什么关系吗?
王自勇:现在一些大学自主招生的笔试内容会涉及大学的内容,另外,也有消息说,从2017年起CAP的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可列入学生综合评价报告,成为大学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新京报:目前学校参加CAP大学先修课的学生大概是多少人?
王自勇:100多人,目前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在1000人左右。这个项目也对参与的学生有要求,建议最好是学科单科成绩在年级排名前5%的学生参加学习。
新京报:中学老师能胜任教授大学先修课程吗?
王自勇:我校承担大学先修课教学的老师都是近几年硕士或博士毕业的年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大学先修课的内容虽然是大学的知识,但我们会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逻辑体系,不会把大学的内容完全搬到中学课堂上,而是会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进行校本转化。
新京报:对于参加大学先修课的学生是否有考核?
王自勇:目前有两种方式考核,一是任课老师进行考核,认定学分。考核形式多样化,有笔试,也有过程性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等。CAP项目从去年开始组织统考,每年两次,我校今年已有学生报名准备参加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