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全国妇联:超八成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
2016-11-21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今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的张芸十分惆怅,因为她到现在仍未找到工作。近日,她再次来到湖南某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寻找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只要男性,不要女性。他们认为女性会因怀孕、休产假影响工作岗位的持续性。”张芸说,如果这次投递的简历依旧石沉大海,她决定考研。

  同样无奈的还有来自湖南大学的刘星,她在求职过程中也有相同遭遇。“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准备结婚生子?这是招聘单位问得最多的问题。”刘星有些懊恼地说,虽然觉得很不公平,但也无可奈何。

  上述两位女大学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15年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工科女大学生占80%以上。其中,有80.2%的女性认为,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不给女性复试机会”“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等现象。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某高校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甚至对女生的外貌提出苛刻要求,还规定了女生的血型和星座。

  “这些企业和岗位设置,让很多优秀的女生望而却步。”湖南湘潭大学负责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教授罗丁山说。

  连年攀升的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让“就业难”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热议话题。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在这场求职大战中显得更为艰难。

  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使用相同背景的简历的情况下,男性求职者接到面试邀请的次数是女性的1.42倍。

  罗丁山认为,部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在对男女职工的面试就业条件上是不平等的。很多情况下,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形象气质远超男生的女生在求职同一岗位时,用人单位也会更加偏向男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丽楠表示,一些工作单位明确提出“招收男职员”,或者在隐性淘汰机制中对女大学生进行限制,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且相对男性而言成功几率较低。“工作岗位的同工不同酬、晋升空间狭小等问题,也是女大学生面临的不公正待遇。”周丽楠说。

  其实,中国官方已多次出台措施,强调禁止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但在现实操作中,用人单位还是愿意录取男生。”湖南大学讲师、教育部创业指导师贺迅说,原因不仅有传统观念影响、女大学生自身问题,还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法律的不健全。

  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罗婷认为,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根本改观,还需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高校进一步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要消除性别歧视,监管部门应对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依法予以严处。同时发挥女性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的作用,积极帮助女性就业维权,营造男女两性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

  “女大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用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以完美的自身能力去得到就业单位的赏识。”罗丁山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女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 女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贷款惹纠纷 被“裸照”要挟
· “女大学生”为什么总是被消费
· 调查:女大学生就业平均投44份简历得一个offer
· 女大学生“裸条”借贷照片被贩卖
· 37名女大学生返乡创“洮宝”
· 数据显示全国在校女大学生超出男生64万
· 全国妇联权益部称支持女大学生向性别歧视说不
· 北京一女大学生过街天桥跳下身亡 遗书称压力大
· 当代女大学生要有意识培养双性化人格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