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春意盎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许可以这么说:再大的成就,莫过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思想的指导,或者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先导;反过来说,只有在思想得到解放的前提下,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包括世纪之交的9年代末)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贯穿这一改革历程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
一、开展教育上真理标准大讨论
“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特别是,“四人帮”一伙还炮制了对教育的“两个估计”,即:“文革”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黑线专政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论) 。这就全面否定了“文革”前17年教育的工作成就。“两个估计”成为“四人帮”一伙推行极“左”教育路线的理论基础,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改革开放以后,要使教育走出迷茫和误区,首先就要解放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推翻对教育“两个估计”的错误认识,为教育改革铺平道路。
二、开展教育本质和社会属性大讨论
讨论中先后出现了五种相关而又相对的观点。
(一)上层建筑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其基本观点是,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二)生产力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这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某些因素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但这些因素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三)特殊范畴说
这观点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力的成份,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产力;教育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经济基础;教育有上层建筑的成份,但又不完全是上层建筑;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但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三者影响。
(四)多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又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部分是上层建筑,部分是生产力,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等的统一。
(五)社会实践说
社会实践说从教育的职能这一角度讨论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