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其精神实质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文革”中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狭窄化
、简单化,简单地以为“人的全面发展”等于“德智体”,“德智体”简单等于“革命觉悟+生产劳动”。1980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年会讨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原意,由此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讨论。
这场讨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总体上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内容:⒈如何更为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真谛,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德智体“三育”;⒉如何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关系;⒊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正确理解各育之间的关系。
四、探讨高等教育特点,认识高等教育性质
(一)建立高等教育学科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粗到细、由浅入深”过程。它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宣传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大家来开展研究。这一阶段的倡导者主要有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张健、汪永铨等;第二阶段,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逐渐加深,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研究的热潮。
(二)树立新型高等教育人才观
在以高等教育的视野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之中,人们首先将注意的目光聚集于如何树立新型高等教育人才观上。建国以后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是按专业来培养专才,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特征。8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协调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