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从80年代后期开始,“素质教育”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教育界、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一)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1.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认识。
更多的学者认为,先天的素质只是提供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发展先天的潜能,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结构。一般所说的“人的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可以成立的 。
2.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也是素质教育讨论中的焦点。经过深入讨论,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它使抽象的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化,而不是违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另搞一套。
3.素质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
素质教育开始时只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后来人们感到,大学也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中包含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必须加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这样,素质教育的外延从基础教育扩大到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中。
(二)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
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逐渐取得了共识,高教界对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不再是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而是着重探索如何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教育决策部门开始重视素质教育。根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概念——“文化素质教育”被提出来了。9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1995年,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全国50多所大学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强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随后有计划地在一些大学建立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五、追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90年代初,中国正式接纳和采用可持续发展观,并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理念和构思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教研究界掀起了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潮,不少学者从高等教育战略、功能、职能、目标和内容等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可持续发观的问题,并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