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他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5%~50%为大众化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的“三段论”为人们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一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制订提供了参考。它一经提出,便在国际上广为流传。
(一)中国高等教育界对大众化的“四大理论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界在大众化研究中取得的一些理论成就,乃至创新性的贡献,可归结为“四大理论贡献”: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波动”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样化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不同的支持道路。
理论贡献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论。
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时,主要是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并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是“量变先于质变”,或是“由量的增长带动质的变化。”潘懋元和谢作栩通过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发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的非均衡性,甚至是“质变先于量变”。为此,两位作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中,存在一个质的局部变化先于量的总体达标的“过渡阶段” 。
理论贡献之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波动”理论。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度以及规模扩张的合理波动区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也是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难题。研究中,有学者对我国1949年至2003年高等学校学生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发展趋势、固定周期进行探讨,构建了5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时间序列模型,从中得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波动的合理区间为“±10%”,但结合实际情况规模扩张最好不出现负增长。
理论贡献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样化教育质量观。
在大众化进程中,“质量”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研究,许多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明确认识,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多样化教育质量观 。它包括如下内涵: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第二,质量多样化不等于不求质量,更不是不求学术质量。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努力达到各自的高质量要求,不要盲目攀比,相互趋同。与此同时,多样化的质量观的确立,还需要引导政策上的改变,为制订改革措施提供理论和思想基础。
理论贡献之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不同的支持道路。
二战后世界性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许多国家陆续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因国情不同,各国以各自的方式不断解决规模扩张中的问题,表现出“因国制宜”的特点,体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持道路。经过国际比较,学者们发现,如何增加经费投入以实现规模扩张是核心问题之一。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三大政策性原则
在上述重要理论贡献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中国高等教育界进一步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三大原则:发展速度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原则;在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更具操作指导意义。
原则之一:发展速度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
原则之二: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原则。
原则之三:在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的原则。
四、高等教育终身化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世界性高等教育终身化思潮的影响,高等教育终身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高等教育终身化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相契合。
(二)高等教育终身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互促进。
(三)高等教育终身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