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等教育质量观: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的转变,并努力使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高科技与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效果。质量观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质量标准。所谓质量,与数量相对,是作为评价对象的载体或承受者(质量包括哪些内容);所谓质量标准,是赋予质量以某种特定内涵和价值观的基本尺度。当人们选择了作为质量的载体之后,再赋予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思想上就具备了某种质量观。质量的高低,是高等教育活动效果达到一定目标的程度,也即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了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要求高等教育质量观必然发生改变。
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最基本的是知识、学术取向的质量观。这种片面的质量观带来最深刻的矛盾是质量的学术性评价与职业性评价的矛盾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更深刻地挑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使得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一元向多元化发展。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质量取向上,是从片面强调知识性和学术性走向不断增强能力、素质和职业性的过程。
结 语
纵观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同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共生互动,丰富发展,生机勃勃,演绎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的宏大篇章,演绎出与整个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交响乐章。在这宏大的叙事中,它既经历了质的飞跃——使教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也经历了体制的转变——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转变。而总体上是主题鲜明,环环相扣,不断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引向深入。因而可以说,它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的新时代,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发展也有独特的理论贡献。
回顾过去,继往开来,我们更加豪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将同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一道,不断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前进,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