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些有趣的课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出国留学,这一条都适用。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与视角,再加上不同的专业设置和来自不同老师所奉献的智慧,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同而有趣的课程。
考古课——
探险与奇遇
王凯强来自宁波。就读人类学专业,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密歇根州立大学允许在暑期开设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同样可以计入学分。其中,人类学专业开设了一门考古课。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跟随教授前往中美洲进行考古挖掘。于是在暑假期间,他选修了这门课程,从此踏上探索中美洲的旅途。
因为热带雨林存在诸多未知风险,所以考古课的一行人不可以在热带雨林过夜。而是要每天从所住的酒店出发,穿越茂密的热带雨林,背着重重的行囊,赶往考古发掘现场。因此,即使面对美丽的热带雨林,他们也只是一路翻山越岭而无心看风景。
事实上,在热带雨林里考古,远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和潇洒;反而会更艰苦,困难重重。下雨的时候,经常会一脚踩下去,整条腿都陷进泥淖。但是他们依旧要在这种地方行走20公里。回到酒店的时候,全身基本都湿透了。无论天气如何,行囊里除了口粮和饮用水外,考古用的工具一样也不能少,铲、刷、桶、三脚架、大榔头、十字镐等都是需要背负携带的。和美洲豹、狮子、蛇等野生动物来个不期而遇则是时常发生的事儿。
辛苦劳作过后,最终的发现往往可以成为慰藉考古队员们的最好礼物。考古需要极为小心和谨慎,而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主要做的工作就是挖土。最开始可以用铲子、大锤子之类的工具清理碎石,等到挖得越深,越接近文物的时候,需要拿刮刀一毫米一毫米地剥削:“因为什么陶瓷啊、腿骨啊、肋骨啊都是十分脆弱的。”王凯强说(右上图)。
在一个以玛雅文化为主的国度里,终日在热带雨林中穿梭,路上时常会偶遇野生动物,肩上背着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千年文物和遗骸骨架一路跋涉前行……这样的奇遇,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很多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度过一生的人,更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世界和生活。王凯强回顾这门课时说:“我觉得这门课很嗨!”
领导课——
锻炼与获得
姜雨彤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正利用假期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她现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曼彻斯特大学有一门选修课程叫做领导课。说来也怪,本身课程的名称叫领导课,但是课程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却是做义工。姜雨彤解释说,这门课主要介绍的是几种主流的领导学理论,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应对社会现实问题,做义工则是课程的实践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姜雨彤已经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课程的要义。
为了体验各种新鲜的事物,姜雨彤尝试了不同类型的义工工作:去公园扫落叶(左下图),去新校舍逐门逐室传播垃圾分类知识,装扮圣诞彩灯,还有……锯木头!雨彤都一一进行了尝试。要想顺利地完成课程任务,期间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姜雨彤最心酸的经历是去公园扫落叶的时候遇到了大雨。还有做义工锯木头的时候,她“真刀真枪”地锯了一天的木头,连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了。
在这期间,发生的趣事也不少。姜雨彤有一次替学校宣传垃圾分类,一大早就去新校舍挨家挨户地敲门送垃圾袋。来开门的同学全部顶着凌乱的头发一脸迷茫地望着她。还有圣诞节布置彩灯的时候,姜雨彤收获了惊喜——被当地人塞了满满一怀好吃的。
在这堂课程中,不少同学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了不同职业和生活的体验。就姜雨彤而言,她认为尝试新事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神学课——
拓展与充实
高博维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上学,大一的时候为了充实自我,也选修了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神学课。在神学课上,教授会选取一些著作,辩证分析历史上一些不同的神学家、历史学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等神学命题的观点和看法。每上一门神学课,就面临着一场观点的碰撞。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教派的学者对于同一个神学命题,有着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并且,这门课程所研究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基督教一门宗教,教授常常会带领着学生们,结合佛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来分析问题。高博维表示,在这门课上,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上完这种比较“烧脑”的课程后,高博维表示确实长了不少知识,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了西方的信仰构成。更重要的是,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这些有趣的课程,往往会给学子带来身心上的不同体验,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操,锻炼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并且成为他们难得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