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张劲松/摄)
[续梅]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这周我们也陆续迎来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每次到这个时候,教育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新学年、新学期都要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学年新学期教育新政策和有关教育工作新进展。3月份,我们新的学期,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叫做“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是今年“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按照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安排,每个月的下旬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作为例行新闻发布会,所以今天这场也是我们8月份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向大家发布和介绍的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项工作,即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三科教材,也就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这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多位重量级嘉宾,来联合向大家发布和介绍这项工作。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同志,教育部教材局申继亮副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田慧生秘书长,另外我们还请到多位教材的主编,一位是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高德胜教授,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教授,还有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叶小兵教授。下面我们首先请郑富芝部长助理来介绍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的总体情况。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统编工作有关情况。(张劲松/摄)
[郑富芝]新闻界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央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这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可以讲这套教材是历时五年,五年磨了一剑。根据工作的安排,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纪开始投入使用。
下面我就三科教材统编工作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每套教材的主要情况,还有审查情况,他们几位待会儿还要做详细介绍,我就把三科教材统编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统一组织编写三科教材的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可以讲是非常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极其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且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委今年7月4日已经正式成立。成立教材委之后,教材委来统筹指导和管理全国的教材工作。在中央的决定当中,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非常具体,强调要重点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要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和统一使用,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三统一”。统编三科教材是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全局,实现长治久安,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
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统编三科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大家也知道,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对三科教材编写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必须要虚心听取,认真研究,积极吸收,要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社会各方的关切。
三科教材的编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讲是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三科教材承载的任务很多,但是它首先要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爱”,来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体落实到教材当中。在这方面要特别做好两个加强,一个加强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平时我们讲的,通过我们的教材,通过我们的培养教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另外一个加强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小植入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勿忘革命先辈,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我们这次是给小学生和初中生编教材,我们一定要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平时讲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搞出“两张皮”。还要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很好地转化成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能够学、爱学的内容,要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吸引力,提高教材育人效果。
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要坚持本来的东西。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要使经典的篇目世代相传,也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前瞻性,要有国际视野,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方面,编写过程,即这套教材谁来编的,怎么编的,如何审查的。
教育部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最主要是这样四个方面的环节:
第一,组建编写团队。大家知道,一套教材能不能编好,编写队伍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就像刚才介绍的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是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是我们国家在语文界方面的知名专家。同时,我们还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140多人的一个庞大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
第二,精心组织编写。一方面要严格编写程序,这个教材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和环节来编的,这里是四个环节: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我们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试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这个教材是否合适,检验它的适宜性。光是编出来还不行,必须拿到教学一线进行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到底征求谁的意见,征求面多宽,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专门组织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有关民主党派,共约300位知名专家的意见。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我们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我们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谁教这门课谁来通读,看一看这套教材符合不符合教学实际,精细地去审读,然后根据他们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看看教材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和打磨。
最后一个环节是严格审查把关。我们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制度,严把三关。所谓“四审”制度,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资深专家开展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再投入使用。
最后一方面,下一步的工作。三科教材建设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编出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抓好培训。大家都知道,用好教材,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来培训实施,我们计划是通过三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全员培训,增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发挥好教材育人的功能。
第二件事,要持续跟踪,要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教材在一线使用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中小学教材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我们要建立专门的、正式的听取意见的渠道和平台,欢迎社会各界给三科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最后一件工作,就是定期修订,要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周期,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在周期之内,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我们不敢说现在的教材就是最好的教材,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使教材越来越好。谢谢大家,我就介绍这么多。
[续梅]感谢富芝部长助理。大家知道,审查是确保教材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请田慧生秘书长介绍三科教材审查的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介绍三科教材审查情况并简要点评教材。(张劲松/摄)
[田慧生]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对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的审查工作,对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进行全面把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审查工作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审查专家
教材审查专家队伍的组建,一是突出了审查专家的权威性,二是突出审查专家的代表性,三是突出审查队伍的全面性。同时,还聘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教材进行思想政治把关。参加审查的专家共有116人,其中教授、特级教师占90%以上。
二、关于教材审查重点
教材审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对统编三科教材的审查,从根本上就是要把好教材的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第一,把教材政治关。重点是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把教材理念关。在把好教材政治关的同时,还要看教材反映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是否先进。主要审查了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
第三,把教材科学关。主要审查了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关于教材审查机制
我们在三科教材审查过程中,完善了审查制度,创新了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材审查效果。三科教材审查首次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全面把好三科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思想政治审查主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选文选材价值导向等九个方面把关,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审查主要是从学科的角度,审查三科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专题审查主要是针对科普选文、历史地图、考古文物图片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综合审查主要是看教材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和不同学科间的横向协调情况。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了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四、关于教材审查主要结论
经审查,专家一致认为,三科教材价值导向正确,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有机渗透,充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教材的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纳入教材,做到传授知识、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统一;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要介绍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续梅]感谢田秘书长。下面请几位教材主编分别介绍教材体系结构和主题教育的落实情况。首先请温儒敏教授介绍语文教材的有关情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介绍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关情况。(张劲松/摄)
[温儒敏]大家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刚才局长他们都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很自然地体现在整个语文教材的设计之中。所以这叫整体渗透,是我们编写时候格外注意的,在内容设计方面有三个加强。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强。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还有他们的作品,还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些篇目,一些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三是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选篇上也是比较注意的。
这次语文教材对篇目的选择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选文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兼顾到经典性、可读性,要多选思想格调高的、语言形式美的,值得诵读涵泳的作品,也要考虑到文体的多样性、典范性,还有像篇幅深浅的程度,是不是适合等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照顾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给教师以一定的发挥空间。这么多方面都要兼顾均衡,并不容易,所以很多选文都要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斟酌,最后定下来的。所以说,教材的选目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相对共识的。
另外,这次统编本语文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它不是说以前都不行就把它颠覆了,以前各个版本优秀的、好的经验也应尽量吸收进来,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是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克服随意性。还要编得好用,接地气,能够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够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起到纠偏的作用。所以,也是几个方面都要兼顾。
这套教材不光是选文的问题,在结构、体例诸多方面也是努力做到有革新、有改进的,我理解起码有四点改进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来编排,因为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这次加进去一个语文素养双线安排,这样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栏目也增加了很多,从小学到初中各方面栏目,日积月累、字词运用、书写提示、口语交际,还有名著导读,这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些栏目。另外还有一些活动探究的单元,不光是学习一些课文,精读精讲,还有一些活动,要改进双线结构,这跟以前的教材有所区分。
二是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汉语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这次新教材,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理念,就是说汉语拼音只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它就是个工具,认知的工具。所以现在我们这套教材一开始,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很大的楷体字,接着就是“金、木、水、火、土”,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一上学第一印象就是汉字,而不是ABC,bo、po、mo、fo,还要考虑到现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英语跟bo、po、mo、fo混在一块儿也很困难,所以往后推。像这种用意,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它不是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现在常用字,低学段的原来是1800字,现在减少到1600字,而且以前是会读、会写、会认,现在强调多认少写,这1600字里有800个字会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全都会写。这是不是光为减轻负担?不是的,这里面有学理的根据,改进是经过调查的。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向这个目标来前进。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学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是无从谈起的。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是大增的,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另外,以前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精学精讲,练得很多,这次除了精读以外,还要教默读,教浏览,教跳读,教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这也是以前没有的。另外,小学里面还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初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初中还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然后再加上课外阅读,这叫“三位一体”。总之,让学生多读书,某种意义上,这个新教材是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四是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标的提示,还有一线的教学经验,教材编写梳理出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习、要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环节,然后按照梯度,把它镶嵌安排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教学中。这个问题也是考虑到现在语文教学这几年都强调随文学习,知识性的学习有些弱化。当然,这个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追求系统,也不是追求死记硬背,是方便一线老师把握干货,否则语文课讲了半天,活动也很多,最后不知道落实在哪里,这次是做了这方面的功夫的,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些东西想办法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