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焦-透视:香港“小升初”什么样?
“虽然在派位时无可避免要考虑学生成绩,但每所学校都应有不同能力的学生一起学习,尽量避免标签学生和学校。这是香港小升初政策重要的制度假设。”香港公开大学教育与语文学院院长张国华在5月28日举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公开研讨会上说。
目前,小升初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已全面废止,全国各地的学位分配模式经历了长期变化,但总体上始终难保公平。以北京为例,有数据显示,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所电脑派位入学的学生比例不足50%。
学者们对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参加28日会议的与会者均认为香港模式值得借鉴。
香港模式
具体而言,目前香港中学学位分配主要采取派位制的方法。
据张国华介绍,香港“小升初”派位制包括自行分配学位和统一派位两部分,其中自行派位占30%,可按照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自行报名,完全是市场过程。而统一派位则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最大程度地排除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分配学校和学校的标签化。
在自行派位阶段,家长所申请的学校不得多于两所参加派位的中学,且申请的中学不受地区限制;学校则根据订定的招生准则及比重自行录取学生,可设面试,但不允许设笔试。当扣除重读生及自行分配学位后,学校将剩下的学位用于统一派位,其中有10%的名额不受学校网的限制,剩下的90%名额按照学生所属校网由学生家长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学校将按照法律规定公开信息,为家长进行选择提供充足的资讯。
张国华说,虽然在派位过程中,电脑将学生成绩分为三组别,但每一组别中的学生编号为随机产生;同时,此组别中的学生成绩排名不予公开,政府也不将留存记录。这就意味着每所学校都会包含三个组别的学生。
此外,即便是自行分配学位阶段已经录取的学生,其录取结果也会于七月与统一派位结果一并公布,不允许提前告知家长。
数据显示,2004-2012年,香港的小升初派位结果中首志愿派位成功率最低为60.8%,最高为75.1%;而首三志愿的成功率基本在80%以上。“门槛清清楚楚,我为什么进去了,我为什么没有进去,明明白白的,家长就没有意见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副主任方光伟认为,香港的派位制和国内目前的机制相比,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透明的程序。
缩小学校差距
事实上,香港当下派位制的形成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杨振杰介绍,香港与北京类似,都经历了外来人口大幅增加、只注重部分学生和部分学校的阶段,但随着财政投入实现无歧视、学校类型实现多样化,“名校”就逐渐被淡化了。
在香港,学校的种类包括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等多种类型,其中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数目占78%,接受全额财政补贴,收生完全按照政府派位机制;其他学校的资金来源、收生情况和教师聘任待遇视学校性质而定。
“不同的学校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但过往一直坚持的无歧视性财政投入则是前提,这就保证了学校都有足够的资源发展自己,学校之间差距不会很大。”杨振杰说,香港政府规定,财政应保证所有学校均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合格的师资,对学生和学校的投入不应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与香港相比,北京在教育均衡化发展上显然还差距很远。
一方面,“推优”、“点招”、“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等多种入学途径与电脑派位制并存;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经费差距巨大,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介绍,在政府拨款相差无几的基础上,北京某些学校所接受的政府专项建设经费和学生择校费占到了学校经费总额的2/3。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副主任方光伟透露,今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监督计划将包括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第三次执法检查, “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