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语言能力共同提升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刘延东副总理在世界语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4年6月5日)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素有“人间天堂”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参加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本次大会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聚一堂,交流共享促进语言能力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经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博科娃总干事和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女士们、先生们,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工业革命到知识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语言的异彩纷呈,折射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在这同一时空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语言在推动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语言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语言蕴含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正是不同语言的存在,才使不同文化得以继承、传播和发展,人类文明由此多彩而灿烂。
语言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获取知识、相互沟通的基本工具。误解和偏见源于隔阂与陌生,掌握不同语言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使不同文化、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感受不同文明深刻内涵的过程中相识相知、相互理解,从而拉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世界文明彼此包容、和谐共生。
语言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平等的,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都值得珍惜和尊重。只有架设起更多的语言桥梁,实现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持续推动文明发展。
语言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的生活须臾离不开语言。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密切,国民的语言能力对维持社会协调运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语言能力是认知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人类交际空间不断扩大,海量信息的即时便捷与不同语言的沟通障碍并存,语言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深,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之一,提升语言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先哲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绵延至今、不曾中断,语言文字功不可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们就有“言意之辩”和“名实之论”,开始了对语言与意义、语言与世界等关系的探讨。到了秦代,“书同文”作为法令在全国推行。纵观中国辉煌灿烂的语言文化,既有“仓颉造字”这样神奇的传说,也有《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世代相传的语言文字经典,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首创象形文字,上苍为之感动而降下谷子雨,从此“谷雨”成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2010年,联合国正式将每年中国农历的“谷雨”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仓颉造字对人类的贡献,促进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平等使用,推动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