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生合格率100%,高中录取率名列全区第一,在上海,原本被认为是“薄弱”学校的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经过若干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后,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注“绿色升学率”
“有些人羞于讲升学率,认为讲升学率就是不讲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并不冲突。”校长张人利说,但升学率不能以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绿色升学率”的概念,就是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学校升学率的本身,还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的目标要求,关注取得学业成绩与升学率的过程,关注与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学生课业负担、学习兴趣、睡眠、课外活动、家教等。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两年来,学校坚持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睡眠时间、做作业时间、对课文感兴趣的程度等方面。
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
在静教学院附校,学生们很快乐:8点钟到校,8点15分是“欢乐一刻”,操场上摆满了呼啦圈、跳绳、羽毛球、板球,全体学生都去操场上玩,8点45分正式上课。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上,居然没有数学课。
7年前,张人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只上语文和英语课。这招来了一片质问声:英语和母语之间是否会冲突?一年级不学数学以后是否跟得上?张人利回应道,科学的教学,应该考虑同一学生学习同一课程达到同一目标,在不同的年龄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六七岁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最强,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同时,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学校组织专人编写了语文拓展阅读材料作为课改材料,加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面。而对于数学这样逻辑性强的学科,孩子其实是无法理解的。实践表明,学校二年级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已经达到3000个,超出上海市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五年级识字量的一倍还多。而全区五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监控,该校始终名列前茅。
不喜欢德育课的学生数降到了20%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开心。但是,学校德育课程普遍面临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效能低下的现象,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是他们最不喜欢上的课。
怎样提升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本教材能否覆盖全部的学生?善于打破常规的张人利又提出,德育课程应该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和没有“围墙”的课程。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关于“艰苦朴素”的德育课是这样进行的:先向学生提问,一个月的零花钱有多少?钱都是谁给的?钱花了多少,都花在哪里了?能节省多少钱?调查结果显示,钱大多花在了书包、铅笔等文具上。随后,老师在讲台上放着三位同学不同价格的铅笔盒,再问学生,是否价格越贵的文具对提高成绩越有帮助?事实是,用了5年、已经稍显破旧的铅笔盒的主人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使用进口的100多美元的铅笔盒的主人成绩一般。学生得出了结论:文具盒和学业成绩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买好一点的文具也未尝不可。最新的调查显示,不喜欢德育课的学生数降到了20%。
对于敏感的补课话题,张人利的回答很干脆,补课一定要,但补课不是集体补。素质教育其实是差异教育,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有快慢,因此要因人而异地补。在附中,初三学生的放学时间分成了三批。14时45分第一批已经完成课堂教学的学生先放学,他们可以回家去学习其它的内容。其余学生分16时15分、17时30分两批放学,他们可以根据各自差异进行补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