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10月22日发布《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留学生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以中学生为主体的低龄留学生发展迅速。引人注意的是赴美读中学的小留学生增长强劲。截至2015年11月,赴美就读的中小学生已经高达34578人,占在美就读的国际中小学学生的52%,并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比例。
相比于庞大的学生群体队伍,留学生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况且教育选择权自由,留学生热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留学生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教育产业的竞争力降低,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下降,使得他们通过留学而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然表面上看是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年龄也日益呈现低龄化,但实质上还关系到购买力的转移,最后造成了“在国内挣钱在国外消费”的既定事实。
将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教育投资作为一种购买力的话,那么这种状况跟“暴买日本”和“血拼香港”一样,都属于购买力的外流,从而进一步导致国内消费拉动的趋势。虽然低龄化留学并不适合每个人,在语言、文化和适应上都有冲突,同时专家也进行了相应的风险提示,然而并不能阻止留学潮的汹涌而来。留学潮的日益庞大,说明已然形成产业链条并日益成熟,并非无理性下的人为推动,也是对国内教育的另一种抵触。因而,与其不遗余力进行风险警告,不如心存“狼来了”的忧虑,以此为动力加速国内教育改革。若是一味放大留学低龄化的风险与恐惧,就只会掩盖真正存在的问题,并无助于增强改革创新的动力。
有专家认为,留学低龄化趋势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确实有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教育就没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对我国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比较失望。时下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漠视,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让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衡水中学”的极端化和高考的压力,让“虎爸狼妈”再度回潮。“千校一体、万校雷同”的现状下,个性与特长无以得到发挥与培养,素质教育的愿望和诉求得不到满足。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有条件的家庭便选择了出国留学的替代方式,并突出了一个“早”字,从而让留学的年龄越来越低。
相信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出国留学的人数将会持续增加,从而导致国内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学校,在状元争夺上不断角力,采取了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其实就是影响力下滑之下,生源流失所形成的焦虑。在国内目前尚没有“一流大学”的情况下,国内高校的竞争力普遍处于劣势。高校如此,基础教育同样也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要么看着生源的流失,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留学生队伍,要么加速教育改革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但可以让国内生源回流,还能吸纳更多的国际留学生,中国教育才有前途与出路。因而,检验一所学校的魅力与吸引力,不在于其“抢”了多少顶尖的学生,而在于其能“吸”来多少优质的生源。从国内大学对优秀学生的抢,到国内留学生对国外优秀学校的争,两相比较可谓差异明显。
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素质教育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具体到行动上却进展缓慢,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当前,对于教育改革并不缺认识,也不缺手段,而缺责任下的措施。留学低龄化其实也是在国内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和预留空间,当国内教育不再是唯一选择,以及承载过高社会期望的情况下,其实就等于争取了一个相对宽容和轻松的机会,无疑给现行教育松绑解套,使他们能够腾出手来进行教育改革。不过当务之急,还是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迎接挑战的姿态迎面而上,改革才能攻艰破难实现质变。(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