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卡被滥用,本质上是公共学习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买卡者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他们根本没必要假冒名校学生混迹校园。
每次从北大西门路过,我都能看到不少游客争相在写有“北京大学”的牌匾下合影留念。北大西门的门禁是最严的,只有向保安出示学生卡才能进去,游客、外校学生要进校园,只能从东门进,而且要登记身份证。学校严格管理校外人员的进出,的确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但也让不少校外人士颇为不满。
“地下”办证、卖卡的生意由此产生。在北京某著名高校门口,就有大量售卖大学学生证、校园卡的小商贩,常令过往行人驻足关注。11月2日,《北京晨报》发文称,在网上和大学周边有人出售过期学生卡。这些学生卡大部分是已毕业的学生出售给“黄牛”的,其中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卡要价几百元。至于买卡者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利用大学的资源,比如进入图书馆读书等。
这样的报道不过掀开了校园卡滥用现象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利益链条里,学生、卖卡者、买卡者都有“私心”。卖卡者作为中介,转手一张卡所能获取的暴利自然诱惑不小。买卡者花一点钱就能“享受”名校资源,比读书考进名校容易多了。
但是,对出售校园卡的学生来说,虽然卡已经过期,但上面毕竟有大量个人信息,姓名、照片、专业、学号一应俱全,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被滥用的隐患。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工作人员均表示,如发现有人使用非本人的校园卡进入学校,将立即将卡没收,并提示市民按照学校规定进校参观。警方对此提示,如将他人学生卡用于不法用途,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只要利益需求链依然存在,此现象就难以根除。
除了个别有不法目的者,多数人购卡是为了长期利用名校资源学习。买卡者可能是考研族、自考族、旁听族,他们找不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只好出此下策。以北大为例,尽管无法对校园里的非本校人士数量作出精准统计,但只要看一下北大南面的海淀路小区里租房考研者的情况,就能获得一个大体的印象。
学生卡被滥用,本质上是公共学习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买卡者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他们根本没必要假冒名校学生混迹校园。一方面,很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自习室建设还有待加强,人们难以在家门口享受公共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的师资力量、基础建设投资应向地方普通高校倾斜。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对名校校园卡滥用问题的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