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创意”实际上就是头脑中创造性的构想。有人把创意比做“点子”,我认为创意更相当于一个“引子”,是一切创造与发明的前奏。可以说,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和创造。因此,“创意教育”应当属于“创新教育”范畴,而建设国家和民族创新工程自然应当从创意教育入手。
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它充分激发了我们民族的创意意识,并且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创意教育”问题。一个国家的创意能力本质上反映了该国教育的状况与能力。可以预见,“创意教育”的实施,必将对现行的教育体系带来挑战。为此我想就“创意教育”可能或业已出现的一些偏误谈些看法。
“创意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
对于“创意教育”,通行的做法可能是从简单开设一些相关课程着手,这本身就是一种毫无创意的行为定势。“创意教育”当然可以有相应课程的开发,但是“创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植。“创意”是一种思想创造,有了创意,才会有创造、创作、创新发明和原创产品。因此,“创意”特别需要独立思考、破旧立新、异想天开、无中生有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不首先改变刻板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遑论“创意教育”。
“创意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专业,而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
时下,人们比较习惯地将“创意教育”局限于“造型艺术”、“实用艺术”、“文化产业创意”等专门领域。笔者以为,这些东西尽可以归入一个名叫“创意艺术类专业”的教育类别,但不可与“创意教育”的整个外延等同视之。创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也不仅仅是某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因为除此之外的文史哲经管等社会科学以及数理化工天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需要创意、创新和创造,都需要“创意教育”,就是贩夫走卒、手工制作、打工卖力也需要有创意。创意是一个普适性很强的概念,从创意思维习惯的培养来说,在幼儿教育、小学与中学教育阶段贯彻创意教育似乎更加重要。因此“创意教育”应该面向各类学校、各类专业的所有教育对象。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整体地思考和设计我国“创意教育”的模式。
“创意教育”先要教育老师,而后才可教育学生
如前所述,“创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因此“创意教育”的第一教育对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能力并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首先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具备与“创意教育”相适应的创意思维、创意知识和创意能力,然后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怎样学会创意并养成创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文化学认为,方式是遗传与传习的结果。很难想象,一群没有创意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意的学生来。从我国现在的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学习惯看,这可能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刚性工作。
“创意教育”不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是一个空间问题
我们似乎不必先去刻意思考“创意教育”需要用多长时间实施,也不必按照规划的模本画出一个所谓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意教育”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空间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内,我们发展“创意教育”的空间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为“创意教育”腾挪空间包括净化空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了提升创意教育,提倡所谓“无墙文化”,即思维不设墙,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不设墙。这就是一个空间的问题。“创意教育”特别需要空间,尤其是观念与制度的空间。空间大、包容度就大,能够容得下各种奇思妙想甚至是一反常态的颠覆性构想,包括小朋友画的“绿色的太阳”,而不是创意的苗头一出现就被墨守成规的裁判者一手扼杀了。“创意教育”还有一个空间净化的问题,比如说社会机体大面积存在的群体性浮躁与浮华以及与此伴生的学风颓丧和学术溃疡。如果低水平重复甚至辗转抄袭的学术垃圾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空气、土壤和水源污染”,创意的幼芽就会窒息,创意的园地就会出现严重的荒漠化。
“创意教育”从根子上关涉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的伟大事业,不可忽略,也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