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是我们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奋发的激情、奋斗的自信。其中“四个历史性”体会最深:
一是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取得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二是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发展历程与我们党对这一发展历程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科学论断,充分展现了继承与创新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历史与现实高度结合的政治智慧。三是历史性贡献。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和14条基本方略,其指导意义是现实的、也将是历史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四是历史性使命。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联系到高校科技、研究生教育、教育信息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过去的5年可以说有“四大进展”“五点突破”。
“四大进展”,一是事业发展成绩斐然。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高校年度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80%以上,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稳步上升,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0%。教育系统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持续稳定在2/3以上。教育信息化取得超预期效果,“三通两平台”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排行位置不断前移,若干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二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力。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改革向纵深推进,科研育人形式内涵更加丰富。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取消多项行政审批,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服务国家需求贡献巨大。高校以占全国约9%的科研人员、7%的研发经费,承担了约60%的基础研究,产出了约2/3的成果。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791亿元,为经济主战场作出重要贡献。如高校在高铁列车设计、共性基础技术、轨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协同攻关,助力我国高铁走向世界。四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高校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2016年98所高校进入世界四大排行榜前500名,770个学科进入ESI前1%。中国高校的论文产出约占全球的1/8,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国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
“五点突破”,一是“双一流”建设开启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二是实施“2011计划”,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高校科技活动组织方式由“小、散、乱”的格局逐渐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转变,强化了有组织有协同的科研活动模式。三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确立了新的培养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可。初步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选取部分高校试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经验。四是在实践中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共鸣。五是语言文字工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标准建设、资源建设、科研立项服务社会的成效初显,汉字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收视达20多亿人次。
下一步的工作,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精神,精心谋划教育奋进之笔,着重在“六个新”上发力作为。
一是服务新使命。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的新使命。我们思考和谋划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使命。构建有效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意见,研制“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制定高校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校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开展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推动教育信息化由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二是把握新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推动发展的同时,要更多考虑公平和质量问题。研究生教育重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均衡发展,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点向西部倾斜。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迫切需求,凝练重大课题,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实施大教育资源共享计划,推动形成大教育资源观,建立共享联盟,提升优质资源对学校师生的普惠水平。实施百区千校万课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不同类型的区域和学校提供不同模式的示范案例。
三是凝练新目标。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我们各项工作目标要与此对标。实施高校科技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创新,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施学科建设质量强化年,研制学科专业发展报告,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四是破解新难题。迈进新时代,我们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新难题。如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不足,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军民融合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高校内涵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把时间精力、资源配置真正引导到内涵发展上还需持续发力。语言文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但社会各界的重视度、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
五是建立新机制。贯彻现代治理理念,从行政管理的方式更多转向市场机制。要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用好用足中央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政策。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多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语言文字工作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利用行政、市场、专家多种资源,撬动地方、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字事业中来。
六是取得新突破。把“双一流”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做出标志性成果,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有所突破,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要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方面取得一大批突破性成果,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科技人才。教育信息化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到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普通话的宏伟目标。
杜占元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