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一谈到国学大师,我们马上就想到北大,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恐怕就必须首先说清华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改变了中国高校的布局,定位与气候。一些学校被拆解,一些学校也从中获益,才形成了今天中国高校的基本格局。
日前,一位曾在北大培训国学的总裁跟我大谈国学,传统文化,说北大实力如何力压全国高校,并如数家珍地谈到王国维,胡适,金岳霖,冯友兰等等。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些人其实都与清华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果没有1952年的院系调整,谈国学,恐怕就轮不上北大,而是清华了。清华大学在1925年即成立国学研究院,研究院4位导师分别是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每一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学者,而为他们服务的院长则是吴宓,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清华大学英文系教授。民国大学者胡适虽然出名在北大,但却是庚子赔款第二期学生赴美留学,如果把庚子赔款的学生都算为清华的,胡适和清华也有着直接的渊源。
陈丹青油画作品《国学研究院》。从左到右分别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上世纪50年代初,为服务新中国建设,国家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一个是布局调整,一个是对学校进行定位类型调整,对很多高校进行分类拆解组合,组建了很多行业的专门性学校,如北航,北京钢院(今北京科技大学)。这次调整在当时历史条件与背景下有其积极的意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长期的影响,改变了很多高校的航向定位,基本形成了今天中国高校的格局。我们今天对一些学校历史与其特点的印象,其实几乎都是这次调整后造成的,而并非其本来面目。
各学校都抱怨此次调整让学校元气大伤,其实各自有得有失,只是得失之间的多少而已。
在北京受影响最大的学校应该就是清华大学了。清华大学完全是为了完成赴美留学的庚子赔款而建,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是最有钱的公立大学,因此清华大学在当时的中国无人能及,天下优秀学子尽归其所有,优秀学者也尽归其所有,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一如今天的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只是当时只有他一个。
清华大学当时是标准的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自不必说,社会科学,文史哲领域,也鲜有可以与其竞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