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昨日在厦门坦言,目前高校的一些招生制度,例如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公平。
杨玉良昨日出席复旦大学在厦举行的福建部分中学校长恳谈会,他坦承了高校在招生改革上面临的困惑,将其形容为“人格分裂”。他说,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教育不应该这样做,但是,迫于各种压力,却不得不这样做。不过,包括复旦在内的中国名校已经在思考,如何解决“人格分裂”问题。
杨玉良当日是以通识教育为主题向中学校长发表演讲,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学校长的提问,使他有感而发,从通识教育“转战”招生制度的思考。
58岁的杨玉良在2009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履新会上,他朗诵了一段厦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以表达对复旦大学的情感和希望。
过去22个月,这位大学校长不断以中肯直言而引发波澜,譬如他说,大学出现精神虚脱,他还批评大学成为“就业服务站”的趋势,认为,大学教育不能纯粹为了就业,把就业都怪罪于学校,是不对的,总之,“高校不能像农民,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
昨日,杨玉良的演讲继续沿袭他一贯直言不讳风格。
推广复旦的通识教育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昨日在厦举行的恳谈会,是复旦大学发动的招生宣传攻势。杨玉良亲临见面会,向中学校长推广复旦的通识教育理念,一位来自农村中学校长的提问,却让他有感而发。
这位农村中学校长委婉地抱怨农村孩子获得复旦自主招生的机会太少了,杨玉良说,的确,目前的一些考试招生制度,对农村学生是不公平的。
他直指自主招生制度。杨玉良反问,偏远农村学生有多少机会?有多少人能获得自主招生信息?有多少人能有钱长途跋涉到学校参加考试?
不仅如此,自主招生考试中,除了笔试,面试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对农村学生也是极其不利的。
杨玉良说,事实上,真正一流人才,如果从其成长规律来看,按城市和农村分类的话,农村孩子成才的几率高于城市学生——对于一些必须静下心,深入思考的领域,农村孩子的优势更加明显。
换句话说,类似自主招生这样的招生考试制度,自身存在缺陷,但是,大学似乎也无力修正它。杨玉良将大学面临的这种局面形容为“人格分裂”——一方面明明知道教育不应该这样做,但是,迫于各种压力,你又不得不做。
不过,他对打破这样局面充满信心,杨玉良透露说,包括复旦在内的高校,已经在思考解决“人格分裂”的办法,即努力寻找合适的招生制度,让城市和农村学生都得到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