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贤院士为国防科技事业毕生奋斗
李俊贤院士在实验室。资料照片
每天清晨7点40分,洛阳市王城大道北段的人行道上,总会准时出现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步履匆匆,走进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大门……他就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8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他用传奇精彩的创新故事,接连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助燃中国火箭,演绎精彩人生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7月,李俊贤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0年—1954年,他在东北重工业局化工研究室工作。1959年,李俊贤被派往苏联化委有机合成研究所实习。1960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继续做科研工作。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紧急而秘密的任务,为“两弹一星”研制特殊的化学推进剂。
火箭升空必须依靠强大的推力才能实现,特殊燃料偏二甲基肼的研制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前苏联撤走专家,一缺资料、二缺经验的不利条件下,李俊贤和研究室的同志争分夺秒地干起来。
在总结前两年经验基础上,又经过充分论证,决定集中力量研究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又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李俊贤带领课题组对两种方法都进行了试验,数据表明气相法合成液中偏二甲基肼含量较高,上级在给李俊贤课题组下达任务时,明确要求课题组只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氯胺法。然而,李俊贤在进行气相法试验中,发现了一些在当时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不得不对气相法和液相法进行反复对比试验,得出了液相法能在短期内完成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的观点。他自己十分清楚,如果不按领导部门要求的气相法进行试验,是要承担责任风险、甚至会受到批评的!消息还是被上级知道了。不过,领导部门不但没追究他们“违纪”的责任,反而认同并支持了他们的做法,1964年,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成果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海军服役的热动力鱼雷推进剂的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73年9月,上级向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鱼雷推进剂的任务,简称796燃料。他主动承诺,按预定时间提供所需批量大于吨级的796燃料,及时满足鱼雷研制需要。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国家因此避免了过渡性型号的鱼雷研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把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4年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