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己成功的经验,吴老首先想到的是:“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
“数学是笨人学的,我是很笨的,脑筋‘不灵’。”他说。
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他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发展潜能。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他抛开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那时,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吴老的上机操作时间都是整个研究所的第一名。
正是这种日积月累、刻苦努力的“笨功夫”,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这个完全由中国人开创的全新领域,吸引了各国数学家前来学习。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很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面对各种荣誉,吴老却看得很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说:“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只能尽可能避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他曾谦逊地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就是心态年轻”
吴老在七十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九十诚可贵,一百亦可期。”到了八十岁大寿的时候,他对这首诗做了微妙的修改,把每一句都增加了十岁。
“我就是心态年轻。”吴老笑着说。
他也时常告诫年轻人,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的烦恼干扰,不要成天胡思乱想。
在熟悉的人眼里,吴老是位“老顽童”,他乐观开朗,常有一些惊人之举。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会,开会间隙出去游玩,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一次访问泰国期间,他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还拍下了照片。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未泯的童心和率真的心态,才令他在数学王国里心无旁骛,自由驰骋,永葆创新活力。
现在,耄耋之年的吴老依然对很多事情充满兴趣。他特别爱看报纸电视上关于旅游方面的内容。“我各省都去过,除了西藏,想去的时候生病了。”话语中颇有些遗憾。
他还时常关注一些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水的问题,“像南水北调、海水淡化这些,但现在我还不太懂。”他认真地说。
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同时也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大概就是吴老“不老”的秘诀。
(记者 吴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