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是位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但是在儿子的老师眼里,他未必是一位足够“上心”的家长。
至少,周建平“从来不管孩子考多少分”。他的儿子小学6年期间没考过一次100分,他和妻子都“没觉得这有什么严重的”。儿子读一年级时,整整一个学期没写过家庭作业。到了期末,老师向周建平反映这个问题,他却认真地反问老师:开学的时候你们不是说不布置家庭作业吗?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4月24日,宇航员拍摄炫美太空星轨图 CFP供图(资料图片)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周建平承认自己在孩子念书上“管得不多”。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因工作需要,他长期与孩子不在一个地方生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这个人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你不必强求他不出错。为什么一定让他考100分呢?为什么一定要培养成高材生呢?”他说。他拒绝把孩子送到奥数班,也从没为儿子择校。
尽管如此,周建平的儿子依然是人们羡慕的高材生。他在全国物理竞赛(北京赛区)中获过一等奖,被保送清华大学。
很多东西在书本之外
周建平教育观点的形成与他自己遇到过的老师有关。他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接受基础教育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经常停课,学生下乡劳动。
回想起这段经历,周建平很感慨:“你不能说我们不完整:书本上的东西我们是学的少一些,但是一个人,很多东西是可以在书本之外学习的。”
他感念自己的一位中学老师。这位老师认为,当时的教材不能满足周建平的需要,建议他去读点别的。老师还把此前的高中教材找给周建平,待他读完之后,又为他找来大学数学、物理教材,让他再去提前读点大学的书。“有些东西不懂怎么办?我可以帮你去找懂的人。”这位老师甚至告诉他,在他懂了这些知识以后,“可以不听我的课,你可以看别的书”,只要上课时不影响别人。
周建平说,这样的老师对自己影响很大,让他意识到,不要去追求100分,而是追求更多的知识、更为充实的生活。
他为自己能遇到这些老师感到幸运。他庆幸自己尽管在大山里长大,可是从小学到中学,都碰到了好老师,而这些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大学老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来到大山里做起了中学教师。“这批有远大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教学生怎么做人,教学生有追求。”周建平说。
1977年,周建平考入后来有“人才森林”美誉的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系。中学老师的影响贯穿了他的大学时代,周建平在大学里仍然不把分数看得很重。当然,考试前他也会“稍微准备一下”。
大学期间,周建平读了很多与专业无关的书,甚至有些超前的书——这个本科生把不少时间花在读其他的课程以及研究生阶段的书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