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魏仁苗)出生于1939年的李铁华先生,是一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剧作家。日前,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畅谈了自己研究中国古文字的一些心得,特别是以“和”字为主题词的“和文化”。
李铁华告诉记者,在中国汉字文化中,“和”字古作“龢”,是一个形声会意字。右为声部,故龢字读若禾;左为形部,犹如人以嘴吹奏竹制的早期排箫,亦即三管“籥”的乐器。中国早在虞舜时期就已经有了籥,到了商周时期,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中,常用多管排箫与编钟、编磬一起来演奏雅乐,这无疑是十分惬意的和谐聚会。我们的先人就是用这种音色柔和的乐器创造了“龢”字,删繁就简后便是现行楷书“和”字。就是这个“和”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无比深厚之内涵。
李铁华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和为美,把“和”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也是东方智慧最具标志性的理念。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百家争鸣、共存共荣的局面,因此才有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这就是能包容一切的君子之道。因此,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李铁华在谈到自己研究“和文化”的心得时说,“和文化”辐射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修养和文明程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见《大学》)。这里,格、致、诚、正,讲的是内涵;修、齐、治、平,讲的是作用。如此八个条目,无一不涉及“和文化”。一个和字,能使人们生活得更为舒心,更为幸福,更有品位,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协调。
李铁华认为,漫长而悠久的中国历史向人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什么时候当政者践行“和文化”,这个时期就国运昌盛、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百姓安定。
李铁华建议,学术界应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和文化”这份宝贵资源,让“和文化”展开双臂去拥抱美好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