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柏对此却认为,“我并不在意别人用什么标签来形容我,那是别人的事情。我只能说我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总体还是满意的。这些成绩对我以后的人生兴许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是作为以前一些阶段性的总结和成果我觉得还算不错了。”
12岁以前,赵海柏一直生活在德国柏林。“我名字里的‘柏’是为了纪念我在柏林出生,‘海’字代表我妈妈是上海人,连同我的姓氏这样算来家里每人各取一字。”赵海柏回国之后就读的是北京德国使馆学校,这所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在德国使馆或者德国企业中国办事处工作的德国人的子女,所以学习环境没有改变,总体来说语言和文化上几乎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孩子通常中文水平不是很高,但赵海柏在这方面显然是一个异数。他说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些痴迷。小学一二年级还开始迷上了武侠,有比较深的武侠情结。后来他中文阅读量一直很大,自己也喜欢用中文写文章。高中毕业时他出版过一本名叫《永恒的呼吸》的中篇哲学小说,“主要是想记录自己18岁时候的哲学和人生观。文章里讲述的就是一个少年离开家乡寻求真理的过程,也算是有些武侠风的一套哲学散文吧。”赵海柏之后在美国还办过一本取名《足迹》的中国文学杂志。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中国文人精神。类似于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是思想家、艺术家、实干家合为一体的,有非常完善的人格。现在的人往往很难想象一个诗人或者说文青可以同时拥有非常理性实干的一面。我希望我是一个中国文人精神的现代传承人,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都是。”
赴哈佛“磨剑”的中国“剑客”
赵海柏在文章和学业外也有非常实干的一面。高一的时候他通过一个奖学金机构在美国南部一个叫IndianSprings的私立学校交流了一年,由此萌生了去美国读大学的想法。最终,他成功入读世界名校耶鲁大学,2013年毕业时还入选每年全校仅录取20人的《大战略领袖项目》。
这是耶鲁一个很有名的精英项目,是学校为了培养一些具有战略及大局观视野的领袖人才专门设立的,每年在全校所有院系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仅选出20人参加。除了各类战略领导方面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模拟以外,该项目每周都会请来嘉宾和学生单独吃饭交流,其中不乏诸如李光耀、基辛格等全世界政商领域的成功人士。
虽然毕业时就以满分成绩被哈佛法学院博士及哈佛商学院硕士连读项目录取,但为了积累社会经验,赵海柏主动将入学时间推迟至2016年。“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有互补性。另外也不否认我有些傲气,在我们大学生圈子里薪酬最高、光环最重的是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里名气最响也最难进的两家公司一个是投资银行里的高盛,另一个是私募基金里的黑石,我想在这些大部分人最渴望加入的公司里见识一下,以后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事业方向底气也足一些,不至于盲目地随波逐流。”
能想到就能做到,在这三年实践中赵海柏先是在高盛集团工作了一年半,参加了当时全球瞩目的一个重点项目:阿里巴巴集团纽约上市。之后他又转到了黑石,参加了公司当时在亚洲最大的私募投资项目:印力集团。
8月底,赵海柏将赴哈佛读书。当被问及接下来几年的打算,他抛出了一则《海柏理论》:“在我的人生观里:人生尽意者,三十年为书生,三十年为剑客,三十年为禅师。书生负责观察,剑客负责使用,禅师负责总结。”他笑着说,接下来的几年是他从书生向剑客的过渡期,“剑客求锋利,锋利在于精。理解自己应该何取何舍,将一门手艺真正打磨锋利,准备出发,这就是我的任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