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百良对于高校评估是这样认识的:“我觉得评估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从学校管理上来说,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
他认为,不管是高校内部的评估制度还是国家对高校的评估制度,都应该以激发教师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为宗旨,从实际出发,深切细致地去考量。
“先从学校内部考评机制来说,学校要发展,简单的行政管理不如制度管理,一个人管理不如大家共同管理。教授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就是学识渊博的代名词,但究竟有多渊博,这个简单的学术职称很难准确地说明。在高校里,有些教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反而不如一些副教授。此外,根据国家规定,每所高校都有正副教授指标的限制,一旦其一段时期内没有了指标,而有能力的年轻教师晋升不上来,就会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单纯以技术职称来区分学校教师的能力显然不适应高校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每个教职工的不同情况以教研能力为指标纳入到学校的管理中去,在学校内部实行岗位考评制度,让没有评上教授、副教授的教师照样能够享受到与其劳动成果相符的待遇。这样不仅改善了职称考评制度僵化带来的尴尬,而且可以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2002年,张百良在河南农业大学当校长时,就对河南农大的考评制度进行了改革试验。在这项改革中,教授、副教授被各分为四个档次,讲师、助教等也按档次来分。然后按高校的三种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给每个岗位定三项任务:一是规定固定的课时工作量,二是科研任务量也是明确固定的,三就是其他社会服务工作。所有岗位的工作、待遇等都制定明确后,由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申请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力与报酬直接挂钩。同样是教授,申请的档次不同,待遇就不同。如果副教授认为自己能干教授的活儿,他们申请后就能够享受到教授的待遇。如果年底完不成任务,就要降一档,而且第二年不能申请高一档的岗位。教师们每年的待遇都是有变化的。每年申报一次,考评成绩在年底公布。
新制度基本照顾到了各类教师的利益,也规定了相应的职责,任务明确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经过这次改革,学校的教学科研双并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
在谈到当前高校评估中轻教学重科研现象的原因时,张百良说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科研工作当然是其工作内容之一,我国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出自高校。但科学研究并不能代表高校工作的全部。为什么很多大学在评估中把科研看得那么重呢?因为很多高校都把科研成果看做是显示自身水平的硬指标。此外,与科研考评挂钩的东西太多了,有了科研项目,随之而来的经费、待遇等都有了。只要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成绩,教师和学校好像都是前途一片光明,殊不知教授们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科研经费的多少也不能意味着一定能够出多高的科研成果。
如何改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呢?张百良认为,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在考评中要正确对待,要清楚教授与研究员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在教书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另外,不同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条件来定位自己的目标。科研是个独木桥,不适合所有高校在上面走。有的学校就是以基础的本科教育为主的,那么它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教出优秀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去争博士点,争科研经费。本科教学是基础教育,它关乎一个民族的素质,是培养“毛坯”的。这样的毛坯都是建设国家的重要材料,但他们能否都成为栋梁,还要看毛坯的质量。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说几万元几十万元就能做好了,国家应该花大力气投入。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百良代表感慨地说,在改革大潮中,高校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推动高校改革。相信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会取得长足发展。”
|